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月薪5000日子難熬 “奔私”者回流公募

中國證券報 2017-09-09 09:44:21

隨著近期《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的下發,加速了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分化,私募行業的日子也不好過。盈利模式之困是其面臨的最大問題,找不到行之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沒有投資者跟隨,基金規模也就上不去,基金的發展也就談不上了。所以當前很多私募基金經理又回流到公募基金旗下,也是可以預見的。

“奔私”的時候有多榮耀,清盤的時候就有多落魄,即便是A股指數日趨走好的當下,一些中小私募仍舊難逃宿命。

從2014年開始,一大批公募基金經理加入私募基金行列,那景象就如2007年牛市時一樣,私募基金公司從原來的幾百家,迅速膨脹到兩萬多家。如今,3年過去,清盤歇業的私募基金不在少數,其中包括不少曾經的明星公募基金經理創設的私募。

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私募投資基金管理暫行條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的下發將加速私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分化,私募基金大洗牌已經開始。

私募回歸公募

晚上八點多,程晃(化名)準備下班,他就職的是上海某大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入職不到3個月,加班是家常便飯。“不過心里還是舒坦,錢也多。”程晃對中國證券報記者坦率地說。

對于近期下發的《意見稿》,程晃認為私募基金的日子會比之前難過,尤其是規模小、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公司。“我及時離開是對的。”他直言。

6月,程晃還在一家小型私募公司市場部任職。那個月,他到手的工資不足5000元。程晃在私募干了不到3年,將近兩年那家私募都是不賺錢的。“要持續穩定地賺錢很難,即使沒有《意見稿》的約束,絕大多數管理規模10億元以下的私募存活期都難以超過五年。”他說。

程晃算了一筆賬:二級市場證券投資類私募基金收取的管理費為1%至2%,贖回費與開放式公募基金差不多,一年內贖回,費率為0.5%,以后依次遞減。而私募比較特別的地方在于采取業績回報分成做法,比例和計算方法按合同約定而定,比較流行的是按基金正收益部分二八分成(管理者提取“二”),年度計提一次。

從2016年起,程晃所在的私募就沒有提取過業績分成。以公司管理資產規模5億元計算,一年計提2%的管理費為1000萬元。而規模再小的私募基金也要有投資經理、合伙人、研究員,投資經理年薪最低50萬元,加上房租、稅費……三四個人的私募基金公司,一個月的運營成本要100多萬元,一年1000萬元的管理費根本無法覆蓋成本。沒有業績提成,老板就得自己貼錢。

如果按照《意見稿》,私募基金應當向特定的合格投資者募集或者轉讓。而所謂的合格投資者是指具備相應風險識別能力和風險承擔能力,投資于單只私募基金的金額不低于100萬元且凈資產不低于1000萬元的單位,金融資產不低于300萬元或者最近3年個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萬元的個人。“私募基金不好賣,如果嚴格按照要求賣給合格投資人,就更難。”程晃說。以前管理不嚴時,小私募對“拼單”、“拆標”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沖動的懲罰

程晃一路走來都很順利,名牌大學畢業后就在一家大型券商營業部工作;兩年多后,跳槽到一家口碑非常好的大型公募基金公司市場部。在公募又干了兩年多,2014年底,牛市來了。那時,程晃的年薪有40萬元,而他還不到28歲。

牛市撩動著每個投資者的神經,尤其是像程晃這樣離牛市最近的人。公司里的一位明星基金經理決定單干——自己出來搞一家私募基金公司。談了一段時間后,程晃決定跟他一起“奔私”。

“當時明星基金經理給我的許諾是不低于那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工資水平。此外,有期權、年底分紅,條件相當誘人。”程晃回憶道,“2015年初,我向領導提出辭職。領導拿著我的辭職報告端詳良久,說了一句話,‘建議你等到年底再做決定。’現在想想,還是過來人有經驗。”程晃感嘆。

隨后的日子真是讓人飄飄欲仙。明星基金經理在圈子里迅速召集了幾名合伙人,大家出資1億元作為啟動資金。然后迅速發行幾只產品,管理規模很快做到5億元,產品平均收益很快達到30%。而程晃把自己的50萬元積蓄也放到這家私募,幾個月里這筆錢不可思議地變成了近200萬元。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14年底,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的私募投資基金管理人有5052家,其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占比為29.1%,也就是不到1500家;2015年,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1萬家。

后來的劇情大家都知道———行情急轉直下。程晃融資炒股帶來的4倍收益也因杠桿作用迅速轉為浮虧,緊急平倉時,50萬本金剩下不足40萬元。

這時候公司管理上的問題開始顯現。由于管理資金規模不大,計提的管理費很難覆蓋日常運營成本,公司里首先降低了兩位行業研究員的薪水。一個月后,研究員離職。少了投研支持的公司,業績毫無起色。“直到那時我才看清楚,公司不到1億元的啟動資金大部分是明星基金經理一個人的,公司其實已經稱不上‘私募’,只能算是超‘大戶’。”程晃說。

盈利模式之困

程晃所在的小型私募公司是個縮影:沒有行之有效的投資策略,甚至雇不起資質好的投資經理和研究員,管理的產品凈值兩三年都無法恢復到1元;由于既往業績不佳,新產品無法發行……即使目前的市場行情漸入佳境,板塊輪動讓各種策略都有一定機會,但上述小私募仍舊掙扎在生死線上。

今年以來,近1400只私募基金清盤,其中被迫提前清盤的私募產品約270只。在行情日漸回暖、結構性投資機會不斷出現的背景下,仍有三成私募沒有取得正收益。昔日明星公募基金經理管理的私募產品同樣沒有起色,鮮有凈值回到0.8元的案例。

不能盈利,投資經理和投研團隊的矛盾會格外明顯。因為牛市的時候看不出投研團隊的作用,閉著眼睛買股票都會賺錢;行情不好的時候,私募公司往往先砍掉高薪的投研團隊。“在2016年行情不好的時候仍舊養著周期性行業研究員的公司,才能在今年享受周期股上漲的盈利。”程晃說。

沒有持續穩定的收益,就不會有投資者追隨;沒有投資者追隨,公司的管理規模就難以擴張;管理規模上不去,就沒有資金聘請優秀的投資經理、沒有辦法找到有效的投資策略……如此循環,不斷有小的、不成體系的私募基金管理公司關門歇業。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公司的分化持續加大。

數據顯示,與一季度相比,二季度注銷的私募機構新增154家,其中證券類私募機構有15家。與此同時,截至二季度末,共有112家私募證券基金管理人的資產規模達到50億元以上,較一季度增加6家。這便是私募行業的馬太效應吧。

(中國證券報 記者:高改芳)

責編 張楊運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公募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