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2017-09-29 10:33:05
這是情系人民的莊重承諾: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這是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收入增速持續跑贏GDP,新增就業連續5年超1200萬人,養老金年年漲,藥費不斷下降,農村平均每年脫貧1000萬人以上……經濟增速放緩,民生指標卻在上揚,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衣食住行是民生,養老、看病、上學也是民生,民生千頭萬緒,從何抓起?“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抓住最需要關心的人群。”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一家一戶的具體“小事”寫進國家大計,架起了支撐人民美好新生活的堅固梁柱。
“腰包”鼓起來。隨著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推進,各級政府“提低、擴中、控高”,與2012年相比,2016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33.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縮小,基尼系數下降,普通家庭從物質型消費向服務型消費跨越,花錢更有底氣。
“飯碗”多起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就業政策“快馬加鞭”,創業環境日趨優化,一項項舉措密集出臺,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減免稅費,讓企業輕裝上陣,崗位更穩;“放管服”改革,讓創業者打消顧慮,活力迸發。5年來,全國累計新增就業超過65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1%以下。就業穩中向好,“飯碗”越端越牢,勞動者“人生出彩”的機會越來越多。
“短板”補起來。“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新時期脫貧攻堅,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12.8萬個貧困村成為主戰場。“五級書記抓扶貧”,立軍令狀,設時間表,“五個一批”工程全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落地生根,2013至2016年,全國農村累計脫貧5564萬人,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
基本保障應保盡保。醫保基本實現全覆蓋,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8.88億人,保障性安居工程總開工量達到3915萬套,1000萬戶居民住進公租房,實現“出棚進樓”的夢想。
一張民生保障網織牢織密,“底線”刻度接連抬升,讓暖暖的民生溫度傳送到千家萬戶。
改善民生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錢包鼓了,對收入分配公平問題的關注多了;菜籃子豐富了,對食品安全的要求高了;有學上了,對教育資源均衡的期望更強烈了。民生痛點就是改革的著力點。5年來,全面深化改革大刀闊斧,突破了一些過去想突破而未突破的關口,解決了一些多年來想解決而未解決的難題。
從最突出的問題改起——直面看病難、看病貴,公立醫院改革擴大試點,取消藥品加成,分級診療給力,個人衛生支出占比下降到20年來最低水平;破解辦證難、辦事難,轉變政府職能,審批長跑成了“短途接力”,讓百姓少跑腿、不鬧心;面對食品安全問題,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舌尖上的安全”。
從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起——戶籍改革、隨遷子女“異地高考”,讓進城農民獲得“起點公平”;商事制度改革,“零門檻”注冊、“三證合一”,平均每天涌現萬戶新企業,讓更多市場主體分享“機會公平”;司法改革深入推進,公平正義的陽光普照城鄉。
既要有錢花,也要愿花錢。出行更便捷,高鐵縮短了時空距離,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說走就走”成為潮流。邁入大眾旅游時代,旅游不再是奢侈品,而是許多家庭的尋常消費場景。“互聯網+”納入國家戰略,網絡提速降費行動,讓更多人樂享“指尖”生活。
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守住生態紅線,“大氣十條”發布實施,向污染宣戰,減輕公眾的“心肺之患”。“水十條”“土十條”“河長制”接連出臺,一條條河流恢復健康生命,為美麗中國的畫卷增添亮色。
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充實。老百姓不僅要吃好穿好,更活出了精氣神。5年來,文化產業年均增速13.7%,比同期GDP增速高出5.4個百分點,300多項文化體制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數字放映場所在縣級全覆蓋,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水平明顯提高,文化民生串起有滋有味的新生活。
今天,民生領域“底線”加緊筑牢,“冰點”正在消融,保障網更為堅實,家家戶戶的好日子傳遞出這5年中國的發展溫度。13億人的民生愿景匯在一起,讓邁向全面小康的幸福樂章響徹神州大地。
(來源:人民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