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11 15:43:21
隨著“共享”概念的走紅,共享雨傘也開始進入投資人的視野。近日,“有傘Usan”宣布正式獲得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共享雨傘行業最大額度的單筆融資。不過,由于共享雨傘有其特殊屬性,小眾市場很難得到認可,不少投資人并不看好這一行業。
每經編輯 許戀戀
每經實習記者 許戀戀 每經實習編輯 梁秋月
共享雨傘概念從出現開始,面臨的幾乎都是唱衰的聲音。10月10日,共享雨傘品牌“有傘Usan”則宣布正式獲得3000萬元天使輪融資,成為迄今為止共享雨傘行業最大額度的單筆融資。
自摩拜和ofo共享單車帶火了“共享”的概念,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等模式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共享充電寶更是在40天內拿下12億融資。不過,“兄弟”共享雨傘則沒那么幸運。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共享雨傘企業的融資總額不到一億,有傘Usan拿下3000萬融資為共享雨傘注入了一劑強心針。然而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共享雨傘使用頻次低,市場不可能像共享單車一樣爆發,未來資本也不會過多青睞。
搭著共享單車這陣風,今年2月開始,共享雨傘企業開始出現,不少企業拿到數百萬甚至千萬級天使輪融資。不過,共享雨傘在街頭的遭遇卻并不美好,“30萬把共享雨傘投放街頭一傘難覓”、“3萬把雨傘一天消失”等新聞見諸媒體。“共享e傘”創始人趙書平曾公開表示,當初投放的初衷就是藏傘于民,主張市民把傘帶回家,一句“藏傘于民”火遍網絡。
根據公開信息,有傘Usan的投資方為同程旅游、分眾傳媒、玖富集團。據悉,該項目是由同程內部孵化而來。2個月前,共享雨傘品牌“春筍晴雨傘”宣布獲得1200萬元天使投資,領投方為知名天使投資人薛蠻子。《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目前入局共享雨傘的十幾家初創公司拿到融資的不多,融資總額也不高,資本對這一行業的態度始終比較冷淡。
目前共享雨傘主要有兩種模式:雨傘+智能鎖的無樁模式,另一種則是需要傘架機器的有樁模式,大多數共享雨傘在使用前需繳納幾十元押金,不過,有的收費標準不一,上海一家共享雨傘企業甚至表示使用免押金免收費。
互聯網觀察家劉曠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既然有傘Usan的項目由同程內部孵化而來,和其他專門做共享雨傘的初創公司其實有所區別,采用大容量不插電傘樁機模式也讓有傘Usan解決了位置有限的問題,晴雨傘的設定相對來說拓寬了用戶使用場景,提升了使用頻率,未來可能和同程的旅游產品掛鉤,成為旅游增值服務產品之一。
根據公開信息,有傘Usan創始人柳青于2010年加入同程旅游,先后擔任過機票事業部副總監、總監以及出境游事業部CEO等職位,2015年4月被任命為副總裁。
從整體共享雨傘這個創業領域來看,過去幾個月來,幾乎沒有一家企業表現優異,跟風的創業者不多,實際上,共享雨傘的門檻不高,有業內人士透露,算上軟件app開發、硬件制造以及運營成本等全部費用,大概需30萬元做機柜型共享雨傘項目,自由借還型的門檻更低,10萬元即可入門。
下雨天臨時性的用傘需求本來頻次就不高,因此共享雨傘一度被認為是“偽需求”。劉曠認為,共享雨傘屬于小眾市場的需求,南方下雨天相對較多,北方較少,因此共享雨傘的陣地主要也在南方,但是陰雨天很多人都會自己帶把傘,臨時性借傘的需求不旺盛,因此共享雨傘不會像共享單車那樣的大爆發。
祥峰資本合伙人趙楠則直言不看好共享雨傘,“太低頻,沒有密度也支撐不了廣告模式,用戶歸還也不便利。”業內人士則表示,投資人不看好也很正常,畢竟投資人要賺錢,火爆的共享單車都讓朱嘯虎喊出“合并才能盈利”,何況共享雨傘這樣的小眾市場。
共享雨傘出現時間不算短,但一直不聲不響,未成為行業關注焦點。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生活服務電商分析師陳禮騰認為,現如今共享的真正意義已經偏離,計較共享雨傘是否是共享經濟的產物已不是關鍵,而在于其是否可以解決用戶的痛點。共享雨傘不像共享單車一樣是生活剛需,產品本身價值不高但維護成本不低,共享雨傘這一模式發展還有待考量,也正是共享雨傘的諸多不確定性造成投資者望而卻步。
“共享雨傘其實可以讓其押金減免甚至信用支付,擴大使用群體,產生更大用戶數據,而通過用戶數據進行價值變現,個人認為是盈利的可行方式。”陳禮騰表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