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0-15 22:57:02
你也許聽過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劉德華、梅艷芳……這些香港地區著名歌星的演唱會,但你不一定知道,這些華語演唱會幕后的大佬幾乎都是這個人——藝能特高集團創始人蔡健輝,他參與制作和主辦的演唱會數以千計。然而,運作演唱會門檻低、來錢快,但要想“玩轉”,里面的門道卻很多。明星持股表面風光,對演藝公司的長期發展并不一定有利。在每經影視與蔡健輝對話的一個多小時里,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兵”將他親身感悟的娛樂產業生意經和盤托出。
每經編輯 丁舟洋
每經影視記者 丁舟洋
每經編輯 杜蔚
三十多年前,香港紅磡體育館落成。“到紅館開一場演唱會。”漸漸成為歌壇中閃閃發亮的夢想。而早自紅磡體育館成立之前,蔡健輝已經入行。
對譚詠麟、張國榮、張學友、劉德華、梅艷芳等明星而言,蔡健輝是朋友,他的公司藝能是值得信賴的演唱會合作伙伴。亞洲當紅的韓國偶像組合Big Bang來中國開演唱會,香港地區的藝能特高集團(以下簡稱“藝能”)也是他們的不二選擇。作為藝能創始人的蔡健輝參與制作和主辦的演唱會數以千計。
“藝能就是華語流行樂壇的一塊活化石。”蔡健輝在內地的合作伙伴這樣評價道。沉浮江湖數十年,蔡健輝有心力挺兒子,將藝能與內地城市重大合作的擔子交給后輩歷練,一向低調的他才因此從幕后走到臺前并接受了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的專訪。
▲藝能創始人蔡健輝(受訪者供圖)
明星股東、影視與音樂全產業鏈,這些被內地娛樂公司當下熱衷追逐的概念,都是藝能“玩剩下的”。“周潤發、劉德華、李克勤、曾志偉等,都是我們的原始股東。”蔡健輝說。但他卻直言并不看好明星持股,在自己的極力勸說下回購了劉德華的股份。
運作演唱會門檻低、來錢快,但要想“玩轉”,里面的門道卻很多。明星持股表面風光,對演藝公司的長期發展并不一定有利……與蔡健輝對話一個多小時,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兵”將他親身感悟的娛樂產業生意經和盤托出。
勸說劉德華退股
每經影視:普通大眾對藝能并不熟悉,能否先聊聊您的“發家史”?
蔡健輝:我以前在香港無線電視臺(即TVB)工作,在下屬的華星制作公司做技術總監,那時候梅艷芳和張國榮都是華星的。
梅艷芳是華星挑選出來的藝人。我記得她剛來就與眾不同,在我們的新人選舉中拿到第一,遠遠領先第二名。張國榮和我家是鄰居,有時候一起打麻將,他是小孩子脾氣,輸了便不開心,人真的很好。我逐漸和很多藝人都成為朋友。
華星以后,我出來開了藝能,到今天藝能已經開了32年。香港地區所有大牌歌星的演唱會都和藝能合作過。但那時候沒有好的場地,場面鋪不開,不好做大。后來就有了灣仔伊利莎伯體育館,緊接著是紅磡體育館,所以藝能承接的演唱會也做的越來越大,有更多機會參與國際性表演。
每經影視:聽說在藝能早期,很多明星是聯合股東?
蔡健輝:有譚詠麟、劉德華、曾志偉等幾位。那時候大家都是老朋友,我們也想和他們繼續合作,就一起投資一家公司。后來大家越做越大,他們獨立了,我們也獨立了,除了譚詠麟,他們都相繼退出股份。
每經影視:現在內地很多公司都以明星持股為自己的賣點,融資、做估值的時候也更好講故事。為什么您沒有設法讓藝能的明星股東留下來?或者后來再憑借您的人脈讓別的藝人入股?
蔡健輝:其實我是反對明星持股的。怎么說呢,人同人之間都是有自私心理的,好像你叫明星A投資一個公司,可能明星B會不喜歡。那明星B就會想,A是股東,那這家公司自然什么資源都給A了,我為什么要來和你的公司合作。一旦明星既是你公司要服務、合作的藝人,又是股東,公司就很難做到不偏不倚,這樣長期下來對公司、對藝人都不是好事。
劉德華曾是我們的股東,不過我很早以前就把他的股份回購了。我解釋給他聽:我從來沒打著你的名號去外面拉生意,我們是演唱會制作工程的公司,做工程方面你什么都不懂,誰會因為你來投資我們,所以他最后退出了。
▲蔡健輝(右)和劉德華(受訪者供圖)
低門檻的誘惑
每經影視:您公司主要做演唱會的哪個環節?
蔡健輝:演唱會的工程制作,包括搭臺、燈光、音響等,也做了不少演唱會的主辦方。比如五月天現在在內地和港澳地區的所有演唱會,幾乎都是我們家來做工程,在香港地區和澳門地區的演唱會是我們主辦的。
演唱會主要分三個部分:明星、主辦方和工程制作方。演唱會的收益也由這三方來分。
每經影視:據我們了解,演唱會這個行業看起來很風光,其實要把它做起來很不容易,它的利潤并不是很高。
蔡健輝:是的,尤其做主辦方,也就是演唱會的投資方,其實風險最大。
投資主辦演唱會的入行門檻很低,而且行業知識簡單,半年之后你什么都接觸了、什么都會了。器材什么的你都不用理,反正只要一個office(即“辦公室”),有四個人就可以做完一場演唱會。這個賬可能半年就全回本了,回款快,現金流充裕,所以很多人要投資這個。但我常常勸他們不要亂投資,我覺得做演唱會虧的全是行外人,因為他不懂怎么去運作。比如那些門票好賣的藝人一定不會收你非常便宜的費用,那些便宜給你的一定不好賣。所以如果賠錢,主辦方是第一個賠的,賺錢是最后一個賺的。
每經影視:您說不要亂投資演唱會,那在您看來,比較傾向于投哪類演唱會?
蔡健輝:你要懂演唱會舉辦地的城市文化,我們一般只投我們理解的那些地方。如果要到你不熟悉的城市去辦演唱會,第一個辦法是找當地的公司合作投資、聯合主辦。第二個方法就是你把主辦權賣斷給一家當地公司,你就可以什么都不要理。
不過,我覺得除非你找到一家值得信賴的好伙伴,否則不要隨便賣斷給別人。賣斷的時候你雖然會簽合同,約定接盤方要給藝人提供怎樣的酒店、交通等。但這些合同是約定不完的,全是主辦方摸著良心做事,他是會安排一個五星級酒店,然而五星級也分很多種,有些服務的很好,有些很差。當地的主辦方做不好,損壞的是你自己公司的信譽。
“演唱會搞網絡直播不會成功”
每經影視:演唱會的收入分成是怎樣的結構?
蔡健輝:廣告贊助大概占整體收入的十分之一,有時候還不到,其他的收入主要還是靠門票收入。贊助對主辦方很重要,拉到了200萬贊助,那你的成本就低了200萬,你虧的時候少虧200萬,賺的時候多賺200萬。在上海的演唱會贊助最多,有時候不用靠門票也能賺。
總而言之,一場演唱會掙不掙錢,主要還是看歌星的號召力強不強、門票好不好賣。門票的分成大部分都是歌星拿走,占30%,工程制作方拿20%,燈光音響拿20%,剩下的才是主辦方的收入。所以門票如果賣不到八成以上,這場演唱會的投資方一定虧。
有一種演唱會不靠賣票賺錢,那就是群星拼盤演唱會的項目。但其實大部分歌星不喜歡參加拼盤的。
每經影視:那感覺你們公司會壓力小一點,因為你們除了做主辦,制作也有涉及,燈光音響也有涉及。
蔡健輝:沒錯,其實我們比較好一些。很多方面都是我們自己的,工程方面我們建的多些。主辦方面虧了,工程方面就能拿回一點。如果光是主辦的話,就一定虧了。
▲演唱會(視覺中國/圖)
每經影視:演唱會的票價怎么定呢?
蔡健輝:現在有很多明星看張學友的票價來定自己的票價,其實張學友也是在看陳奕迅那個時候的價錢。他可能覺得陳奕迅可以定的那么高,市場就可以接受這個價格,那我也來選擇這個價格。市場的定價,都是通過對比、權衡自己的規格和市場的接受度來定的。
每經影視:王菲去年在上海的演唱會用到了網絡直播,引起了較大的轟動。網絡直播對演唱會行業有影響嗎?
蔡健輝:其實那次是試點。從我的角度來說,我覺得網絡直播一定不會成功。演唱會還是講究實體體驗。現在也有很多人來找我做演唱會直播,我都說可以,但系列演出的話只能最后一場直播。因為直播會影響它的門票收入,我不是說一定會影響。但對很多不高不低的歌星而言,他們的演唱會可以買票去看,也可以不去,這些就會有影響。張學友這種級別的就不會影響,因為本身就一票難求。
“勸你投電影的外行,肯定不是朋友”
每經影視:同樣的歌星,同樣一個巡回演唱會,為什么大家會覺得在香港地區的紅磡站、臺北地區的小巨蛋站的滿意度更高?這在制作上有區別嗎?
蔡健輝:其實,我們在制作上都沒有什么差別。我想大家可能會覺得紅磡演唱會的票價比較低。其實只要同一場演唱會在一個地方的場次越多,票價就越便宜。有的地方搭建起一個舞臺,只能做一場演唱會就拆了。如果一個舞臺我們做10場或者20場,將成本平均分攤下來就便宜了。
比如五月天在全國的票價都是1000多元,但是在香港地區還是900多港幣,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它場次多。我們希望的是,找一個好的城市落戶,然后一開就有10場。
每經影視:您打算去哪個內地城市“落戶”?有長期合作的計劃嗎?
蔡健輝:之后我們會和成都市政府合作,將我們的公司注冊在成都,沿路發展內地業務。之前一直不敢在內地城市落戶的原因是不了解稅金情況,現在成都市政府答應解決我們這方面的后顧之憂。
以后很多演唱會都會是從成都出發、成都制造的演唱會。藝能未來每年將投資100場演唱會,都從成都走向全國各地。我們還計劃打造一個全球演唱會頒獎榜,就像提到金像獎,就能想起香港地區;提到金馬獎,就能想到臺灣地區;希望大家以后提到這個榜單,就能想到成都。
每經影視:過去你們的戰略一直是比較謹慎,現金流充裕,沒有跨界、也沒謀求上市。現在有如此之大的擴大業務范圍的計劃,機遇和挑戰并存啊。
蔡健輝:其實我們將開展的很多領域我們很早就做過,并不是外行。比如電影業務,二十多年前很多香港地區的電影都是我們制作的。只不過后來由于盜版猖獗,就停止了。
現在有很多人找我們拍電影,錢是有的。但如果我們時間沒到的話,就千萬不能害人家。拍電影,如果你不是內行人,千萬不要隨便勸別人投電影,而勸你投資(電影)的外行,肯定不是你朋友。
以后我們會有打通電影、音樂的想法,也會自己培養藝人。這幾個業務是相關聯的。比如做電影,就可以寫一些歌,讓藝人來唱主題曲。但是我們不能亂做,還是要等一等時機。未來公司謀求更大范圍的發展,確實就需要資金,所以也會有上市的打算。
(每經影視實習生 徐程、張玉路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