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07 23:51:22
金融機構如果不持牌經營、進行有效監管,未來必將走向歧途,并陷入混亂無序狀態,國家金融形勢也就難以穩定,經濟與金融也就不可能協調融合發展。
每經編輯 莫開偉
莫開偉
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央行官網發表題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的文章稱,金融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強化金融風險源頭管控,堅持金融是特許經營行業,不得無證經營或超范圍經營。
這是數月之內,周小川再次公開談及金融機構的牌照問題。此外,他還在文章中直指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
應該說,這一觀點是極其正確的。這個提法切中了中國金融業監管實際和金融業穩定發展的要害,也是確保中國金融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尤其是,這一論點高度闡述了金融業健康發展與持證經營之間的“對立統一”的關系。
金融機構如果不持牌經營、進行有效監管,未來必將走向歧途,并陷入混亂無序狀態,國家金融形勢也就難以穩定,經濟與金融也就不可能協調融合發展。
而且,之前管理層也多次提出“凡是搞金融,都要持牌經營、納入監管、立足于服務實體經濟”,足見持證經營也成央行監管當局的共識。
讓人深有感觸的是,近年來,個別金融機構攪亂了金融業的平靜,比如P2P網貸的野蠻無序發展、各種以金融創新為名的非法集資詐騙活動層出不窮,但它們大都沒有領取到監管當局的正規金融牌照,也沒有納入有效的金融監管范圍。
雖然表面上這些新形態的金融機構加速了我國金融業的繁榮,但實際上卻是加劇了全民辦金融的亂象。正如周小川所指出的,部分互聯網企業以普惠金融為名,行龐氏騙局之實,線上線下非法集資多發,交易場所亂批濫設,極易誘發跨區域群體性事件。
而且,缺乏正規金融許可牌照,更會致使大量社會資金脫實向虛,吹大了金融泡沫,拉升了全社會金融杠桿率,埋下了種種風險隱患,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及監管層不得不痛下決心,先后對互聯網金融出臺了系列監管政策舉措,比如確定網貸平臺中介機構定位、確定了資金存款規定,并對所有網貸業進行了一次全面的清理整頓,加速了網貸行業的重新洗牌和變局,這將推動網貸業的脫胎換骨。
此外,為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保護社會公眾合法權益,維護經濟金融安全和社會秩序,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起草了《處置非法集資條例(征求意見稿)》,吹響了向社會非法集資開刀的號角,必將從根本上剎住我國非法集資金融亂象。
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將我國一切金融行為、一切金融活動、一切金融創新等全部納入正規金融監管范圍,為金融業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創造條件。
須指出的是,正是由于對一些金融創新活動的界定、監管比較滯后,才催生和誘發了大量的金融風險隱患。
近年來,銀行等金融機構各種亂象已到了令人觸目驚心的地步,出現了嚴重的“十大風險”:比如違反金融法律、違反監管規則、違反內部規章的“三違反”現象,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的“三套利”現象,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等“四不當”亂象。這些銀行經營亂象,不僅將大量信貸資金配置到了資產泡沫領域,嚴重誘發了資金脫實向虛,更將銀行業引向了發展歧途,釀造了巨大的金融風險隱患。
令人欣喜的是,監管層面發現了這些嚴重的金融風險問題,及時掀起了一場嚴厲的金融監管風暴,經過近半年強有力的監管,目前金融業總體狀況有所好轉,各種經營亂象得到控制。
據近日銀監會披露的信息顯示,同業業務持續收縮。9月末,銀行業同業資產、同業負債分別較年初減少3.2萬億元和1.4萬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下降13.8%和1.6%。前期同業業務增速較快的中小銀行下降尤為明顯,其中股份制銀行同業資產與年初相比降幅達45%。
具體看,一是理財業務增速連續下降。8月末,理財產品余額同比增速降至6.5%,較去年同期下降27個百分點,已連續7個月下降,其中同業理財今年以來累計減少2.2萬億元。
二是投資業務中,特定目的載體投資增速顯著下降,這部分投資也是資金空轉現象較突出,嵌套層級較多、加杠桿較明顯的領域,經過治理,目前只增加了8000多億元,同比少增4萬多億元,增速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36.7個百分點。
三是委托貸款增長持續放緩。今年4月份,委托貸款余額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減少,到目前仍保持減少態勢,同比少增6100多億元。
正是由于嚴厲監管,在繼續保持資金空轉減少及脫實向虛勢頭得到初步遏制的同時,銀行業信貸支持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強。8月末,各項貸款同比增長13.4%,高于同期資產增速2.5個百分點。前8個月新增貸款10.3萬億元,占新增資產的比例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37.8個百分點。如果不將一切金融創新活動納入有效監管范圍,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上述現象表明,要將社會資金尤其是銀行資金引向實體經濟,如果不嚴格執行金融活動持牌經營及將一切金融創新活動納入有效監管范圍,只能是一種幻想。
按照央行相關負責人的說法,只有加強金融監管,充分發揮金融監管威力,在抑制金融亂象上做好“減法”,毫不留情地加大對非法集資、亂加杠桿、亂做表外業務、違法違規套利等金融亂象的打擊力度,金融業才能步入健康發展軌道,才能減少民眾參與金融活動的風險,最終有效堵塞社會資金尤其是金融資金融脫實向虛的各種暗道,為社會資金回歸實體經濟營造良好監管環境。
(作者為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