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2017-11-09 08:23:05
今年以來港股成為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牛蹄”至今依然有力。11月8日,恒生指數盤中一度上探至29123.44點,逼近2007年10月30日的高位。
分析人士指出,今年四季度港股可能有一定顛簸,但系統性風險不大,中長期來看,牛市有望延續。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近期市場熱議的H股全流通,業內人士預計真正實現也會是漸進式,至于其對港股走勢的影響,機構分歧明顯。
資金熱情高漲
今年以來港股成為表現最好的資產之一,恒生指數已累計上漲逾31%。
即便錄得如此大的漲幅,資金流入港股市場的熱情依然高漲。滬港通和深港通數據顯示,11月7日、8日,滬港通南下資金總成交額分別為107.271億港元、104.2715億港元,深港通南下資金總成交金額分別為45.3591億港元、48.7045億港元,均處于近期高位。
“資金方面,9月初以來資金整體是南向凈流入,10月以來這一趨勢加重,將推漲港股行情。”北京拙樸投資分析師原欣亮說。
景泰利豐董事長、總經理張英飚表示,目前港股的牛市其實是全球資金重新戰略配置中國資產的過程,以后將會有更多資金回流。港股市場大市值公司估值有了一定程度修復,但是還未修復到位,中小市值公司的估值剛開始修復,因此港股仍有不少投資機會。
清和泉資本則表示,港股市場對資金流動較為敏感,美聯儲12月加息基本確定,同時疊加縮表持續以及美元短期反彈走強,資金流出壓力較大。
激辯H股全流通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H股全流通成為近期港股市場上一大焦點。日前有媒體發布消息稱,監管部門準備批準兩家H股上市公司進行H股全流通試點。
其實早在今年6月,內地政府與香港特區政府就簽署了相關協議,將H股全流通列入金融合作領域的一個重點。今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明確提出,將拓寬境內企業境外上市融資渠道,推進境外上市企業審批準備案制改革和H股全流通試點工作。
據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H股全流通的真正落地尚需時間,且會是漸進式。
但是,不少機構已將其解讀為港股牛市再添利好。張英飚表示,目前H股公司未在市場流通的股份市值巨大,這些股份通常由公司的大股東和管理層持有,角色類似當年A股股權分置改革前的國有股。如果實現H股全流通,公司股價與大股東、管理層的利益一致,有利于改善公司治理結構。因此,全流通給股價帶來上升預期,并有利于縮小H股與A股的價差。
景林資產合伙人、香港公司總經理曾曉松認為,如果H股全流通試點獲批,對H股、A股都應是利好。首先,股東將有更大動力把企業業績做好,H股估值能提升,A股估值也有望相應受惠。其次,有利于提升并購的活躍度,而并購是推動股價上漲的積極因素。
另據原欣亮測算,如果H股全流通試點順利推進,屆時將有數以萬億計的內資股在港股流通,將大幅提升港股市場的繁榮程度。
不過,也有機構持謹慎態度。清和泉資本就指出,H股中很多權重較大的藍籌股都已經通過A+H股構架實行了全流通,因此H股全流通對市場的影響相對有限。
某大型基金公司專注港股的QDII基金經理更是直言,H股全流通與股權分置改革不能類比。從名義上看,H股全流通增加了股票供給,是很大的利空。而且在香港市場,大股東做好市值管理往往不是一個正向指標,甚至存在負貢獻。因為港股市場的投資者結構中散戶占比很少,而機構投資者不會愿意為大股東埋單。
機構看好港股大勢
展望后市,曾曉松對未來6-12個月包括港股和A股在內的中國股票市場都持審慎樂觀態度。第一,宏觀經濟企穩向好,2017年第三季度GDP和9月份的經濟活動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的韌性,特別是9月零售額同比增長10.3%,高于8月份的10.1%,支持了對中國消費升級的積極看法。第二,政策清晰優化。中國經濟結構的轉型預計能逐步實現,增長的主要動力將繼續從制造業和出口拉動向消費驅動型經濟轉變,以實現更高質量的增長。第三,外資連續流入。第四,驅動因素輪替,到2017年第四季度和2018年,上市公司盈利的增長將接棒推動市場表現,券商分析覆蓋較少、海外投資者相對陌生的大中型績優公司將能極大受益。第五,中國股票的估值仍然有吸引力。潛在的風險主要是全球宏觀風險。
原欣亮認為,未來港股牛市仍有持續性。一方面,港股與滬深兩市的互聯互通為港股注入了資金;另一方面,港股估值仍處較低水平,相對A股市場有明顯的折價。而且隨著全球經濟回暖,國內經濟結構逐步優化,企業盈利改善的能力增強,也將夯實港股牛市基礎。
“四季度如果有回調,那就是‘上車’的機會。”上述QDII基金經理表示,四季度港股在指數層面壓力不大,而個股層面可能存在一定壓力,但是明年還是非常樂觀的。因為港股今年雖然漲幅較大,但估值擴張只貢獻了1/5,從估值層面看沒有太大風險,而且一些權重板塊明年的盈利增速預計都是加速的,所以明年指數可能出現加速上漲。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