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1-27 17:21:41
《見字如面2》過山車一般的命運,不僅讓觀眾們唏噓不已,更是讓背后的制作方實力文化“心里不是滋味”。作為一家深耕文化節目領域的“老兵”,“背靠央視”的實力文化此次第一次沒有選擇央視,而是涉水網綜,但目前看來似乎并非一帆風順。面對回歸后播放量的不盡如人意,被寄予厚望的《見字如面2》能否后來居上為實力文化錦上添花?
每經編輯 溫夢華
每經影視記者 溫夢華
近日,停播兩個多月、再次復播的《見字如面2》又一次成為綜藝界的焦點。
相比第一季的火爆和通報表揚,《見字如面2》則要坎坷的多。突遭下架、原因不明、復播延期、再次復播…面對種種意外,雖然節目最終在11月15日歸來,但如此一番折騰,即使網友們再“寵愛”,也不禁大呼心累。
過山車一般的命運,不僅讓觀眾們唏噓不已,更是讓背后的制作方北京實力電傳文化發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實力文化)實力文化“心里不是滋味”。
▲《見字如面第二季》豆瓣評分高達9.5分,但播放量卻不盡如人意(豆瓣截圖)
作為一家深耕文化節目領域的“老兵”,“背靠央視”的實力文化此次第一次沒有選擇央視,而是涉水“網綜”,但目前看來似乎并非一帆風順。
此外,公司2016年、2017年上半年公司營收、凈利潤也均出現持續下滑,面對業績的不盡如意,雖然關正文在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時解釋道:“主要是受資金短缺的影響,2016年新開工節目受到了很大的影響,計劃中的節目制作被迫延后,導致當年凈利潤下滑明顯。”
但面對回歸后播放量的不盡如人意,被寄予厚望的《見字如面2》能否后來居上為實力文化錦上添花?
復播落差:必須面對第二期節目熱度上升緩慢的現實
作為一檔文化類節目,《見字如面》從第一季的“一鳴驚人”到第二季突遭下架“一石激起千層浪”,如今,再次回歸,卻不得不面對變化帶來的種種“降溫”及“落差”。
當時,對于下架的原因,網友們猜測紛紛,人人貸冠名商、內容方面……但至今依舊原因不明,節目相關方也閉口不提,節目導演、實力文化CEO關正文對此曾表示:“不方便透露。”
不過,從目前重新上線的節目中也許能略窺得一二。11月15日重新的上線的《見字如面2》依舊是一人一封信,一個演講臺,而冠名商“人人貸”的標識依舊是原來的位置,清楚明了,這讓此前“因人人貸導致下架”的猜測不攻自破。
▲《見字如面第二季》截圖
回歸后的《見字如面2》第二期節目變短了,只有四封信和40分鐘時長。但在第三期節目時,節目終于恢復六封信的體量和90分鐘的節目長度。
《見字如面2》雖有豆瓣9.5分的高口碑,但復播后的播放量成績遠不盡如人意。截至目前,累計播放量5000萬,與第一季的3.3億相去甚遠。
▲骨朵數據截圖
面對節目復播帶來的落差,關正文顯得心態平和,他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超高流量也好,有了困難也罷,其實都是短時間的悲喜。我們必須面對第二期節目熱度上升緩慢的現實,但我們希望大家都能更多看到積極的一面。”
在被問及“節目組在選擇信件時秉承著什么樣的標準與尺度?”時,關正文強調到:“節目選擇信件的“標尺”也絕不會變,“值得讓更多人看到的信,始終是節目選信的標尺。”
轉戰網絡:相比電視臺,互聯網合作更公平,收入也更高
面對《見字如面2》播放量的“大降溫”,最心累的也許是背后的實力文化。
在文化綜藝這個領域里,實力文化(836653)算是一名默默無聞的“老兵”。不僅制作了《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見字如面》等一系列文化節目。更是在制播分離的大潮中,獲得了央視的青睞,可謂是羨煞旁人。
不過,此次的《見字如面》并未選擇央視,而是轉戰互聯網。這又是出于什么考慮?
“央視是實力文化重要的合作伙伴。對于節目本身而言,我從來不覺得電視和互聯網有什么區別。我們看重與網絡媒體的合作,是因為官方數據說70%的受眾是通過網絡收看綜藝的。”關正文如此解釋到。
那么,相比電視臺,視頻網站帶給《見字如面2》的投入與產出又是如何的呢?面對每經影視記者的提問,關正文并未正面做出回答,而是話鋒一轉,直接回答了節目盈利模式的問題。
“實力文化一直非常堅持以自有知識產權創新盈利的模式。我們與央視和地方衛視的合作通常都是廣告分成模式,和互聯網也是一樣。相比之下,互聯網市場化程度更高,對合作更加公平規范,而且在廣告營銷方面也逐漸呈現出明顯的活躍態勢,帶來的收入也更高。”
央視欠款:我們曾賣了房子做節目,因為相信央視
此前,早在《見字如面2》突遭下架時,每經影視記者就曾詳細關注并報道過節目背后制作方實力文化的相關情況。(《<見字如面2>下架后 這家背靠央視的公司最著急……》)
自2013年起就和央視合作文化節目的實力文化,在“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同時卻也不可否認存在著風險。在實力文化《公開轉讓說明書》10條風險提示中,有4條是和央視直接相關的,公司90%以上的收入來源于與央視合作。
▲實力文化相關公告截圖
據公司2017年半年報顯示,按欠款方歸集的期末余額前五名的應收賬款情況 ,央視排在第一位,應收賬款額為7327.81萬元。
對此,關正文在接受每經影視記者專訪時解釋道:“主要是正好趕上了央視自身制度建設的全過程。我們要等所有的新規都訂好,然后已有的約定要按照新的規則再來一次。所有人都只能等待。但是我們選擇了堅持,真的賣了房子做節目,因為我們相信央視。”
“最艱苦的時候我們墊付了五季節目的全部款項,員工開不出工資。幸好有中國文化產業基金、興業直投等投資實力文化,那次投資太及時了。但隨著央視陸續的結算,我們才緩過勁來,這個過程有驚無險。”
不過,對于“公司目前和央視的合作關系是怎樣呢?接下來還會和央視有相關合作嗎?”的提問,關正文并未回答每經影視記者。
行業現狀:“我不大同意所謂文化節目風口的說法”
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很多人都覺得文化節目似乎一夜之間就火了。《漢字聽寫大會》上16歲才女武亦姝家喻戶曉,董卿的《朗讀者》好評如潮、《見字如面》更是一度火爆……
然而,做了無數文化節目的關正文卻始終對文化節目的現狀有著清醒的認知。
從實力文化的作品來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第一年冠名廣告只有500萬元,第二年就跳升到了8000萬元。《見字如面》第一年裸奔,第二年全部廣告騰訊開盤三天就賣完了。這就能說明文化節目風口來了么?
“我一直不大同意所謂文化節目風口的說法,客觀上不管你已經有了多大規模的受眾,大家還是把你當成小眾產品,這需要時間和堅持,不是一天能改變的。”他舉例說到,就像“《見字如面》單期點擊3.3億,我出去做推廣,主辦方還是會介紹說這是個有影響的小眾節目制作者。”
不僅僅是“文化節目風口”的問題,就連“文化節目”本身這個稱呼關正文也并非很認同:“其實我甚至都不大同意文化類節目這樣的說法,因為音樂舞蹈、美食娛樂都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他看來,各種類型中的絕大多數節目都會不溫不火。現實情況是沒有一個觀眾會按照類型來選擇節目,大家愛看的只是好節目而已,跟類型關系不大。就像大家愛看《舌尖上的中國》并不是因為它是餐飲節目,而是再沒有誰的美食節目取得那樣的成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