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 2017-11-28 21:50:27
中國大媽不僅在黃金市場上的表現讓華爾街驚嘆,還一路組團四處抄底房產……而大媽經濟戲碼還在不斷升級。大媽們最喜歡的廣場舞或將衍生出千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據測算,僅服裝、音響、視頻播放器三種與廣場舞直接相關的產品,在網購平臺上的月銷售額就超過2500萬元,而線下銷售額保守估計是線上的10倍,總計一年約30億元銷售額。
大媽們很難想到,她們跳廣場舞居然會“+”出一個千億元的市場。
從買黃金開始,中國大媽的舉動總讓人出乎意料。她們“迷”上網購,尤其喜歡大額海淘;她們喜歡下午最便宜的時段結伴占據各大KTV,還帶上大爺……
中國大媽有一套連靈敏的資本、聰明的創業者都很難琢磨的性價比“心經”,這背后是消費升級時代供給側改革的鮮活案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水兵舞、大擺裙舞、肚皮舞……市面流行的廣場舞類型,湖南長沙大媽劉曉慧都很擅長。她所在的舞團有56名隊員,平均年齡52歲,一年要參加十多場大賽,從頭飾到化妝品,從服裝到道具,樣樣講究。“比如一套苗族服飾300多元,一套大擺裙200多元,我們都是AA制。”
打開網購平臺app,輸入“廣場舞”一詞,演出服、拉桿音響、便攜式視頻播放器等幾十萬件寶貝映入眼簾,這些產品大多價格較低卻銷量很大,從評價看,很多商品都是批量購買、演出所用。
據專做廣場舞平板電腦的大福廣場舞之前測算,僅服裝、音響、視頻播放器三種與廣場舞直接相關的產品,在網購平臺上的月銷售額就超過2500萬元,而線下銷售額保守估計是線上的10倍,總計一年約30億元銷售額。
也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廣場舞群體總數在1億人左右,據此測算,廣場舞或將衍生出千億元左右的市場規模。
廣場舞已越來越成為銀發經濟的新符號、新入口。一些旅行社、消費品廠商、銀行等通過廣場舞這個入口,去“博取”大媽們的歡心。旅行社和商業銀行聯合,組團大媽們去各地參加廣場舞大賽,比賽完就地旅游,跳舞、游山玩水、學習理財知識一樣都不少。
與此同時,各種廣場舞手機APP風靡,通過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大媽們有了更廣泛的學舞、交流、參賽的平臺。
中國大媽的心思有點難琢磨,誰會想到,生活一貫節約的大媽,網購也很“瘋狂”。
今年“雙十一”,家住北京的侯文英看著填滿245單貨品的購物車,很有滿足感。自退休后,網購就成了侯大媽一大樂趣,家里米面果蔬、雞鴨魚肉等全部網購。“雙十一”期間,為不錯過優惠活動,她每天設定鬧鐘搶優惠券,手機24小時處于“迎戰”狀態。
阿里巴巴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網購人均消費近5000元,人均購買的商品數達到44件;余額寶人均存款近7000元,比平均值高出3000元。亞馬遜中國的報告顯示,中國老年人也逐漸加入跨境網購陣營,在“單筆花費在5000元以上”這一維度中,60歲以上的消費者占比最高。
事實上,在一些發達國家,老年人網購十分普遍。日本網購的“主力軍”就是老年人,因為他們擁有更多時間,網購還免去辛苦逛街。
萬億規模的銀發市場是一片誰都“看得見”,卻很難“摸得著”的廣闊消費市場。手握“財政大權”的中國大媽心思細膩又不失活絡,進入這片市場需要的是耐心和細心。
在信息化、老齡化、消費升級加快下,銀發市場多元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由于生活壓力,生活在一線城市的張大媽會對旅游、攝影的休閑經濟感興趣,而生活在二三線城市的王大媽可能更關注為兒女創造更好生活條件的改善經濟……
無論如何,中國大媽已成為新興消費勢力崛起的代表,但想賺大媽的錢,還需花上一番繞指柔功夫才行。
回首中國大媽擔當主角的一系列劇情,可以循跡到中國經濟與社會演變的些許脈絡。
2013年,中國大媽橫空出世,在黃金市場上的表現讓華爾街驚嘆,還一路組團四處抄底房產……正是這一年,中國呈現兩個“首次”: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首超第二產業;60歲以上老年人口首破2億。
從菜籃子到錢袋子,從廣場舞到組團游,在大媽經濟戲碼不斷升級的同時,中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已遠超第二產業11.8個百分點,老年人口也達2.3億。
仔細想來,大媽的所思所想都與中國經濟轉型、消費升級的大勢契合。而在世界經濟與中國經濟正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洗禮中,大媽經濟也不會例外。
環顧世界,社交媒體Facebook宣布將推出語音互動項目,以專門解決老年人孤獨問題;豐田等公司投入巨資研發養老機器人……可以預計一場以新技術、新供給引領的銀發經濟新浪潮正在來襲。
而中國的老齡產業也與新興經濟在加速碰撞。智能體檢、智能輪椅、遠程健康監測等新產品的不斷涌現,為大媽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智能”享受;新型助餐、助潔、助行、助浴等又為老年人提供了社會化服務新模式……
養老是消費力,也是生產力。滿足中國大媽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一篇中國經濟的大文章。
來源:新華社 記者:何雨欣、安娜、高亢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