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7-11-29 18:08:29
做市行情低迷,讓不少做市的新三板公司,動了變更轉讓方式的念頭。11月28日,益運股份、博華科技等7家新三板公司,“集體宣布”將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
而據論壇君了解,僅僅本月初(11月)至今,已有32家新三板公司退出做市,如果從年初至今算,這一數字更為夸張。
一天七家公司宣布做市轉協議,也算是一個轉讓方式變更的小高潮了,不過這個小高潮最近可是此起彼伏。
論壇君梳理最近三個月的數據發現,像今天這樣,一天六七家宣布做市轉協議的日子可不少,11月14日、10月18日等,都是一天六家發公告要轉協議。
這種浪潮下,10月份雖然橫跨了一個“十一黃金周”,但是新三板公司發出的做市轉協議公告,仍然高達35份。
9月份更夸張,有46條新三板公司宣布變更為做市轉讓為協議轉讓的記錄。
雖然創新層企業相對整個新三板市場,占比不到12%,但是論壇君統計卻發現,在做市轉協議的大軍里,創新層企業占的比重可不小。
以11月的這32家新三板公司為例,其中12家屬于創新層,20家屬于基礎層,創新層占比近38%。
至于從做市轉讓變更為協議轉讓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公司都語焉不詳。
如果把時間拉得更長些,從2017年年初開始算,整個新三板市場發出的做市轉協議公告則高達424份。
相比之下,協議轉做市只有113份公告,剔除部分發了多次公告,或者多次變更轉讓方式的公司,東財choice顯示,最終留存下來的做市公司有103家,給做市指數行情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回頭看過去,這一輪做市指數的持續走低,是從2017年3月29日,做市指數達到1162.54點的階段性高點之后開始的。
當時每個交易日做市成份股總成交額,基本上還是在5億元左右,多的時候甚至快要達到10億元。
同時這個高點也是做市指數經歷了從2016年6月開始,近一年的下跌之后至今,最后一次像樣的反彈。
從此做市指數就走上了“跌跌不休”的不歸路。
2017年11月13日,做市指數第一次歷史性地跌穿1000點,做市成份股每日總成交額徘徊在2億元左右,極端的時候甚至只有數千萬元。
目前做市指數已經連續10個交易日趴著千點以下,不知道何時才有出頭之日。
做市指數的疲軟,也“連累”了很多新三板公司的股價。
據東財choice數據,目前還在做市的1376家新三板公司中,“仙股”,也就是股價低于1元的有81家;另有“仙股”后備軍——股價在1元-2元之間的有199家。
監管層顯然也意識到做市行情低迷的問題。
大家都該聽說了,幾日前股轉監事長鄧映翎明確表示,今年新三板的突出問題是流動性低迷,流動性與交易制度、分層制度和三類股東密切相關,這三個問題,已經得到管理層的統一認識。
新三板的春天真的在路上了嗎?
來源:證券時報旗下公眾號“新三板論壇”(ID:zqsbxsb) 記者:閆坤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