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2 01:08:4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曾健輝
【編者按】現實生活中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每天混跡各大論壇尋找電商、金融、外賣等互聯網公司優惠信息,通過返券、平臺拉新活動等紅包疊加,用遠低于市場的價格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甚至還可以通過轉手倒賣獲得現金收益。他們,就是傳說中的“羊毛黨”。
那么,“羊毛黨”的行為尺度究竟在哪?如何判定是合理利用規則?還是涉嫌破壞誠信、公平交易市場秩序?尤其是在“雙11”、“雙12”網購大促活動中,電商平臺難免成為“羊毛黨”的圍獵目標,這又是否引起電商平臺足夠的重視和防范?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展開了多方調查。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王星平 每經編輯 曾健輝
送走“雙11”迎來“雙12”,在這一個月時間里,商家在積極囤貨;消費者也在養精蓄銳,準備迎接“雙12”大戰;更有一個特殊的消費群體,在購物節背后狂歡,這就是俗稱的“羊毛黨”。
“羊毛黨”是指那些專門選擇互聯網的營銷活動、以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換取高額獎勵、收益的人。“羊毛黨”的獲利行為一般被人稱為“薅羊毛”。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臥底多個“羊毛黨”QQ群與微信群了解到,由于利潤豐厚和監管缺失,“薅羊毛”早已不只是合理利用規則占點“小便宜”的個人行為,而是已經催生、進化成了若干組織嚴密、組織化程度極高的專業羊毛黨。并且隨著近年以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為代表的“千億級”時代到來,這種專業羊毛黨還呈現出“病毒式”的擴散和壯大。
“羊毛黨”的存在,無疑讓電商平臺和消費者利益受到損害,而“羊毛黨”瘋狂的生長,是否已經引起電商行業足夠的重視和防范。
始于線下,興于線上。“羊毛黨”的興起與互聯網的發展緊密相關。近幾年,為了吸引注冊用戶,O2O企業與電商平臺的營銷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微信紅包、電商優惠券、電商免單之類的活動接連不斷。由于沒有任何門檻和風險,這些活動吸引了大量網友參與。正因如此,看中其中商機的“羊毛黨”也得到了迅速發展,“羊毛黨”數量與日俱增。
來自FreeBuf與同盾科技的研究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季度,企業平均每天遭受241萬次“薅羊毛”攻擊;“薅羊毛”總數超越過去3年的總和,造成的損失在千億元級別;約有110萬個“薅羊毛”團隊在互聯網中“興風作浪”。
“每年電商平臺被‘羊毛黨’圍獵的商品數量巨大,這讓消費者很多時候都享受不到電商平臺所提供的活動福利。”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此前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根據阿里巴巴此前發布的《阿里聚安全2016年報》顯示,2016年在各種互聯網業務活動中,缺乏安全防控的紅包/優惠券促銷活動,會被“羊毛黨”以機器/小號等各種手段搶到手,基本70%~80%的促銷優惠會被“羊毛黨”薅走。
“有一次活動,我在京東上一下擼了好多套原價為幾千塊的東西。”一位自稱“擼毛狂人”的資深“羊毛黨”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但對于具體操作手法,該“擼毛狂人”不愿向記者說明。
顯然,電商平臺已經成為“羊毛黨”的主戰場了。而隨著近年以天貓、京東等為代表的電商平臺“千億級”時代的到來,更是給“羊毛黨”注入了強力興奮劑,“羊毛黨”越來越活躍。
“‘雙11’這類購物狂歡節因為基數體量大,活動玩法比較多,電商平臺在設計活動規則與搭配等環節上出錯概率也會增加,這樣也就增加了被羊毛黨盯上的機會。”上述“擼毛狂人”說。
同時,在上述“擼毛狂人”看來,現在在電商平臺上“薅羊毛”反倒更容易了。因為現在電商平臺之間都在拼數據與流量,購物促銷活動也越來越多。電商之間的競爭越激烈,薅羊毛的機會就會越多。
隨著“羊毛黨”越薅越瘋狂,相關的行業與企業也開始重視這一現象。作為另一“羊毛黨”的聚集地,近幾年互聯網金融領域也深受“薅羊毛”之痛。對此,北京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先是在9月30日發布《關于打擊‘羊毛黨’模式的通知》,叫停“羊毛黨”模式;接著又在10月份聯合數十家互金平臺企業成立“打擊羊毛黨聯盟”。
與互聯網金融行業同屬“薅羊毛”重災區的電商行業,似乎還沒有從行業上對“羊毛黨”進行強有力的打擊。
“目前國家對于‘羊毛黨’這塊還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出臺。”中國電子商務協會主任張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電商協會沒有把對“羊毛黨”這類群體的打擊作為主要工作。這除了因為協會屬性,還因為各大電商并沒有向協會反映“薅羊毛”情況的存在。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遼寧亞太律師事務所律師董毅智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互金平臺出售的是金融產品,用戶獲利屬性比較明顯。相之下,‘羊毛黨’在電商平臺上不易判斷,這也讓電商領域打擊‘羊毛黨’的步伐會相對慢一些。
事實上,電商平臺對于“羊毛黨”是愛恨交加:一方面平臺、商家給予消費者的讓利被“羊毛黨”薅走,損害了其他消費者的利益;另一方面,“羊毛黨”的到來可以在短期內幫助平臺聚攏人氣,這讓電商平臺并不那么反感“羊毛黨”的存在。此前有說法稱一些平臺甚至會在建立之初與一些規模較大的“羊毛團”合作以提升人氣。
在業內人士看來,短期內“羊毛黨”的涌入會讓平臺產生一定的人氣,但是從長遠來看,當消費者發現很多活動自己并不能參與進去后,也就會逐漸失去對這一平臺的興趣,從而導致平臺真實消費群體的流失。
對這一擔憂,電商平臺并非沒有防范機制。“現在電商平臺在活動設計上越來越多的引入‘反欺詐’的概念,比如對IP地址增加了許多限制,這讓我們在擼的時候比以前更加復雜。”上述“擼毛狂人”對記者表示。
記者從阿里巴巴了解到,為應對“羊毛黨”,現在阿里在活動規則設置上對優惠券的領取有相應限制:如一款黃金首飾,一個賬號當天只能領取一張購買該商品的優惠券。規則同時還明確,平臺對商家店鋪進行大數據系統監測識別,針對“薅羊毛”行為,商家將不予發貨,已發貨的作召回處理。11月13日,有用戶在網上爆出,針對黃金品類的某些異常訂單,天貓采取了緊急措施,甚至有些訂單從快遞運送途中追回。
盡管如此,“羊毛黨”似乎并不忌憚。如何才能有效消除過度“薅羊毛”現象呢?董毅智認為,由于“羊毛黨”與電商平臺之間若即若離的關系,想要單獨通過電商平臺來打擊“羊毛黨”是不可能的,必須要行業與企業共同努力才行。同時,平臺應該進行產業升級,利用大數據等手段,進行精準營銷,而非靠原始的促銷手段來獲客,這樣才能大量減少“羊毛黨”數量。
(實習生趙雯琪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