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論道資管轉型:破剛兌勢在必行 期待更多監管細則落地

每日經濟新聞 2017-12-17 23:25:09

12月15日,“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八屆金鼎獎”在北京舉行。在論壇上,眾多專家、機構高管聚集一堂,大家就資管新規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嘉賓們認為,資管行業打破剛兌勢在必行,也是行業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期待更多更細化的監管規則落地。

每經編輯 每經實習記者 陳玉靜 每經記者 向江林 每經編輯 王可然    

___.thumb_head

▲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現場

每經實習記者 陳玉靜 每經記者 向江林 每經編輯 王可然

2017年末,一紙新規征言攪動百萬億資管市場。一個多月以來,關于資管新規的各方探討依然熱度不減,未來如何實現轉型發展、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成為當下資管行業面臨的新挑戰。

12月15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暨第八屆金鼎獎”在北京舉行。本屆論壇在前幾屆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下資管行業的現狀,將目光聚焦于行業的“服務實體與轉型發展”。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中國經濟迅速發展,與此同時,中國的金融行業也迅速成長,但是行業風險也在不斷累積,而規模龐大的資管市場,雖然在滿足居民和企業投融資需求、改善社會融資結構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也存在剛性兌付、多層嵌套、期限錯配、規避監管等問題。對此,統一監管的資管新規雖然目前還是征求意見階段,但無疑會給整個行業帶來巨變。

在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上,眾多專家、機構高管聚集一堂,大家就資管新規話題展開深入討論。嘉賓們認為,資管行業打破剛兌勢在必行,也是行業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同時,也期待更多更細化的監管規則落地。

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17.5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的規模分別為9.2萬億元、10.2萬億元、17.6萬億元、16.9萬億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為1.7萬億元。隨著經濟的發展,資管規模勢將繼續擴大,就信托而言,截至3季度,信托公司管理的資產規模已達24萬億。

面對日益增長的資管規模,其中的問題自然不容小覷。在近日發布的資管征求意見稿中,討論熱度最高、時間最長的,剛性兌付必為其一。關于剛性兌付的含義,新規意見稿已有明確規定,此前由于金融機構、居民保本的心理等原因,剛性兌付一直存在,但是剛性兌付也帶來風險隱患,比如法律糾紛、交易成本抬高等,在資管征求意見稿之前,破剛兌討論已久。

在亞洲金融合作協會秘書長楊再平看來,打破剛性兌付勢在必行,第一,就銀行業剛性兌付的產品而言,是因為之前利率非市場化的條件,但現在利率已經市場化,產品剛兌的基礎和前提不再存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一些類存款的保本保收益的資產產品脫實向虛,沒有為實體經濟考慮,而是為金融機構規避監管、沖時點、通道等;第三,由于類存款實際上并沒有跟存款區別開,所以它在金融資產的多樣化方面不足。

楊再平認為,由于剛性兌付的存在,投資者不愿或不承擔風險,當然也就不會為實體經濟中風險比較高的項目分散調風險,另外剛性兌付的存在使得直接融資裹足不前,這也使得我國的直接融資一直在20%徘徊,而歐美早已是70%,不過,這也跟各國的法律結構不一樣有關系。

楊再平表示,打破剛兌之后,市場在分散風險的同時,又能夠更好地滿足投資方或融資需求方,而像滾動發行、資金池、集合運作等充滿風險的運作會慢慢破掉,金融也會更加穩健,同時金融也可以做真正的中間業務,而從長遠來看,如果從比預期收益轉換到比資產、有價值資產的發行和創設,機構還停在原有的水平上,一定會被淘汰,所以一定會有一批金融機構因為核心競爭力的轉換不成功而被淘汰。

期待更多監管細則出臺

而回到整個資管行業,影響遠不止破剛兌一條,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大唐財富聯席總裁任杰認為,市場分三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所謂的基礎資產,就是股票、債券,還有一些非標債權或者股權,包括上市公司、券商、銀行這樣一些主體來創設的;第二個層面是資產管理機構,包括銀行資管部、券商資產管理公司、信托等,他們把基礎資產做一些產品的創設;第三個層面是財富管理,包括銀行的私行部、券商的高端理財部等,這些主體會遴選一些產品,為客戶做資產配置,而新規如果正式出臺,對上述三個層面的影響都會有,個人理解主要是對第二個層面影響最大,當然也會對第一個層面所在的市場產生一定影響。

新規里面有很多細化的規則,在任杰看來有兩個比較重要,第一是非標債券認定的規則;第二是基于公允價值原則進行估值的細則,他表示非常期待上述兩個細則盡快出臺,因為對資管產品的形態、行業生態會有很大的影響。

對于新規,國美金融副總裁楊志涌認為,規范不是手段,是目的,中國最根本的是信用體制的缺失和信用體制建立機制的問題;同時,對于損害投資人利益的行為,有沒有最終處理,從而維護廣大投資人的利益,這也是很關鍵的問題。

友山基金研究總監周小康則表示,不應該把監管孤立起來,看成單一的變量,過去兩年之間,監管政策和貨幣政策已經開始出現疊加,比如今年信托規模的膨脹以及非標類資產規模的上升,另外,監管在堵漏的過程當中,往往也會開啟一些新的機會。不過,周小康也表示,對于私募機構,特別是一些大型私募機構,它在金融市場里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希望監管層有一個指引,一方面是靜止性的政策,對私募的行為進行監管,另外一方面,對于私募機構未來能夠做什么,提出一些有建設性的看法,可能這對于廣大私募行業的從業人員和私募機構是一個新的契機。

發揮金融優勢服務實體

而對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話題,中國銀行主管研究員周景彤指出,首先現代金融定位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系,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和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而金融本身是經濟體系,尤其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也回應了把金融和實體經濟完全割裂開來的認識,也意味著金融業不能搞自我循環和自我發展。

此外,周景彤補充道,現代的金融對經濟不僅僅是被動地適應,還要有主動地引領,現代的經濟危機往往是由金融危機引起的,所以金融不能出問題,堅守服務實體經濟這個宗旨不動搖。

而具體到金融機構,如何落實服務實體經濟、回歸本源,不同機構也有不同的理解。中英人壽副總裁馬旭指出,首先各種各樣的機制非常關鍵,不僅僅是保險行業的規范制度,同時各個行業也需要規范,包括行業的退出和評價機制,否則,大家既服務不好客戶,也支持不好實體經濟。

同方全球人壽總經理助理兼首席人力資源及行政官王前進認為,關于回歸本源,近來監管在加大,保險公司也在發力,在經營、產品銷售過程當中,結合健康管理,給客戶一個整體的解決方案,跟醫療結合,讓保險行業在金融領域發揮更好作用,能夠助力實體經濟發展、提升保險保障經營風險的能力、給客戶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實現未來美好生活才是保險真正要去做的事。

福盈集團董事長周志毅表示,服務實體首先要了解實體,如果不了解,就無法真正地服務實體,以及解析、控制它的風險;其次,服務實體經濟要有限度地參與到實體,不是面面俱到,可以參與到一些有發展潛力、有前景的領域,比如健康、教育、養老、文娛等領域。

而在海銀財富副總裁兼首席投資策略官惠曉川看來,目前的監管力度應該繼續加強,尤其是對超杠桿方面的業務、穿透性比較明顯的業務,比如說偽金融的業務,應該加速清理,把市場環境和心態回歸到健康參與的體系里,才能夠更有效地發揮金融的作用以及金融為實體經濟服務的作用。

同時,惠曉川認為,目前金融的供給側也過剩,而且這么多的金融供給并非都能進到實體,有效供給可能還是比較少。而對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更多是要體現在服務上,發揮好每一個金融角色的特長跟優勢,才能真正為實體經濟起到一定的扶持和幫襯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2017中國金融發展論壇論 資管轉型 破剛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