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3 23:15:53
記者調查發現,私募股權投資爆炸性回報只是業內的極少數,大部分投資人收入相對其他行業并無明顯優勢。以投資經理為例,基本薪酬多在1.5萬~3萬元每月。其中合伙人級別的才是讓外界感嘆的超高收入群體,但這類人大概僅占業內的10%。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王可然
提起2017年末最火的電視劇,就繞不開明星胡歌主演的《獵場》。在劇中,獵頭鄭秋冬(胡歌飾)欲把畢業于哈佛的陳修風(胡兵飾)獵到一家私募股權公司做戰略投資,該公司開出的年薪高達600萬元。
如果說這是電視劇,那么現實生活中,一些私募股權投資人的收入,總會不經意間刷新人們的想象力。比如,2014年,聚美優品赴美上市,投資人徐小平賬面投資回報高達1368倍,當初投入18萬美元,數年后賬面數額近3億美元。高瓴資本張磊2010年入股京東,投資3億美元,如今賬面收益翻了40倍。
一次次類似電視劇情和新聞事件的曝出,在不少人眼中,私募股權投資就是一個超高收入的行業。那么,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對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記者調查發現,私募股權投資爆炸性回報只是業內的極少數,大部分投資人收入相對其他行業并無明顯優勢。以投資經理為例,基本薪酬多在1.5萬~3萬元每月。其中合伙人級別的才是讓外界感嘆的超高收入群體,但這類人大概僅占業內的10%。
根據官方統計信息,截至2017年11月底,基金業協會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1836家。已備案私募基金64633只,管理基金規模10.90萬億元,私募基金管理人員工總人數23.38萬人。
記者從多家招聘網站的信息統計發現,投資經理崗位發布的薪資多數在1.5萬~3萬元/月,當然每月4萬元以上和1萬元以下的也并不缺乏。以某知名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為例,根據其在全國股轉系統公布的年報,2016年應付職工薪酬10.67億元,同期員工3862人,照此,員工年平均薪酬為27.64萬元。
廣東中大科技創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曾建寧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私募股權投資機構中,要拿到每月2萬元以上的底薪,至少要有三五年以上工作經驗。“如果你是一個新入行的,就是從哈佛回來,在民營企業做投資經理,我估計也就是8000元到1萬元。”
而對于合伙人級別的基本薪酬,澳銀資本投資經理聞翌博告訴記者,每月5萬元左右比較多見。不過他稱,合伙人基本薪酬在業內差別跨度很大。
曾建寧稱,如果把所有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收入平均計算,做VC/PE的就是典型的“金融民工”。“不要看很多成功故事。你想想,做投資真正成功率是多少?”
2016年全年A股IPO共227起,2017年情形轉好。“但是VC/PE機構投的項目是多少?所以你說會高嗎?高不了。現在有很多創投機構,說句真心話,是難以為繼的。”曾建寧稱。
在曾建寧看來,私募股權投資,靠套利賺錢的機會越來越小了。“我們的VC/PE,前兩年套利邏輯占了很大部分。而現在套利相對不容易做。現在投資人如果真正幫不企業,不能和企業共成長,那你怎么賺錢?現在做VC/PE非常難!”他稱,私募股權投資圈里成功的人不多,“幾年沒投出去的都有,通常來說,投資經理1到2年內沒有投出項目比較常見。”
但是2016年依然有人收入超過3000萬元,這說明業內收入水平嚴重出現兩極分化。這種分化不僅體現在不同機構之間,也體現在不同級別之間。
根據清科私募通的統計數據,在私募股權機構中,級別最初的是分析師崗位,年薪7.8萬元~32萬元,投資經理年薪12萬元~48萬元,投資總監年薪36萬元~105萬元,MD年薪53萬元~200萬元,合伙人年薪90萬元~400萬元。
通過數據可見,隨著級別的提升,同一崗位在不同機構之間收入分化加劇;不同級別之間,級別越高,與前一級別的收入差距加大。
私募股權投資機構的收入差距分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記者調查發現,私募股權投資人的薪酬結構可以解釋這些。專門從事VC/PE獵聘服務的獵益咨詢高級項目總監崔月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投資人收入組成由基本工資(base)+獎金(bonus)+收益分成(carry)共三部分組成。
崔月在向候選人推薦機會時,所發的offer(要約函)中約定收入水平,包括獎金部分。
獎金標準一般是基本月薪的數倍。根據每個基金的不同,倍數大致從4個月到12個月不等,當然也可能到14個月。這根據一年下來投資人對項目的貢獻而定。“投得不好,有可能拿2個月,有可能人家投得非常好,那人家可以拿12個月,這是不一樣的。”崔月稱。
項目獎金是獎金中重要的一部分。項目負責人在其向投資決策委員會提交的投資項目獲得審批通過,可獲得該筆投資交易一定比例的資金獎勵。“過了投決,最終獲得一部分獎金。金額一般就是幾萬塊錢。有的是給一個固定金額,有的是按照投前的投資款按照千分之幾的點給你。”聞翌博表示,不同級別,待遇構成差不多,但分成比例不同。級別越高,比例越大。
業內有投資人年終獲得3000余萬元,按照這一薪酬結構,幾乎肯定是項目退出分紅的結果,而不會有如此之高的獎金。
投資團隊層級由低到高大致分為:分析師、投資助理、投資經理、投資總監、管理合伙人。在收入三部分中,各自隨著層級不同,差距逐漸加大。“基金的規模不一樣,品牌不一樣,收入差異也挺大。”
從一個投資經理最終成長為合伙人,在整個行業里至少需要5到7年,大致是經過一個基金募投管退的完整周期,又有兩到三個項目的投入和退出。“但這種也不多見,如果按照職位一步步晉升,正常情況下需要15年。你沒錢,也沒有資源,然后投的項目也不是很好,那可能需要20年的時間。”聞翌博稱。
員工薪酬發放主要來自于機構管理費和項目退出收益。按照業內慣例,管理資金的2%作為管理費,用于機構日常運營支出。“管理資金規模大,負責公司整體運營的錢就會很多,員工待遇也高。”聞翌博稱。
此外,在項目退出收益分配上,一般在達到約定收益率后,收益中80%歸LP(有限合伙人),20%歸GP(普通合伙人)。
對于投資人,項目退出收益分成是其收入的重要一部分。多數情形下,機構會將屬于GP那20%分成中20%~30%獎勵給投資團隊。根據團隊中不同層級,和貢獻程度不同,作相應比例分配。
不過私募投資屬于長線投資,只有當退出的時候,才真正會有很高回報,從而獲得分紅。對于投資人而言,分紅才是“大頭”。“沒有退出之前,收入不是大家想象的高。年終獎能拿到半年以上基本工資都只是個案。”在曾建寧看來,相比較而言,做私募的沒有做公募的收入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