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05 19:27:26
日前,長沙發布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其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將預計突破萬億,達到10200億元,同比增長9.0%。加上去年12月宣布該數值預計將達到10500億元的無錫,中國“萬億俱樂部”城市增至14個。
每經編輯 楊棄非
每經記者 楊棄非 每經編輯 楊歡
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條城市大數據的新聞刷了屏,根據大數據分析,合肥、鄭州、貴陽、杭州、深圳五個城市在最近十年飛速發展。
事實上,城市的騰飛與衰落,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有些城市嶄露鋒芒,就比如從二線省會城市,邁向國家中心城市,甚至進入了“萬億俱樂部”候補名單的鄭州……有些城市顯露疲態,例如從過去身負重托的工業基地,到如今被網友調侃“投資不過山海關”的東三省城市。
衡量城市興衰,有人以房價為單位,有人以人均消費為基準。究竟什么是城市經濟實力的直觀體現?《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認為,在某種程度上,GDP可以是一個標桿。這也是為什么在萬億級城市組成的“萬億俱樂部”面前,每個城市都摩拳擦掌。
日前,長沙發布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透露其2017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將預計突破萬億,達到10200億元,同比增長9.0%。加上去年12月宣布該數值預計將達到10500億元的無錫,中國“萬億俱樂部”城市增至14個。
“萬億俱樂部”結構再度發生變化。實際上,在萬億城市內部,競爭從未停止——2016年,深圳GDP已超過廣州,“北上廣深”的穩定結構首次被“北上深廣”所替代;而根據今年前三季度GDP,重慶以14309.18億元反超天津,位列城市排名第五,以其14.43%的名義增速測算,將有望和廣州一并進入2萬億元的行列。
無疑,長沙與無錫的加入將進一步激化萬億級城市、特別是其第三梯隊城市的競爭。但討論“萬億俱樂部”不能“唯GDP論英雄”,對于城市而言,高質量發展才是最終在競爭中勝出的不二法門。記者分析發現,今年成功邁入萬億門檻的城市,也恰恰是經濟轉型的實踐者與佼佼者。
“萬億俱樂部”再度擴容
長沙(圖片來源:攝圖網)
隨著長沙、無錫兩座城市GDP邁入萬億門檻,中國“萬億俱樂部”城市構成再度發生變化。
事實上,自上海GDP在2006年率先突破萬億關口,就不斷有城市跨越這道發展標尺。從2008年的北京、2010年的廣州,2011年的深圳、天津、蘇州、重慶,到2014年的武漢、成都,2015年的杭州、2016年的南京和青島,中國“萬億俱樂部”的成員已達到12座。
在擴圍的同時,萬億級城市內部也開始分層。以去年GDP數據為例,4個一線城市均超過或即將超過2萬億水平,屬于第一梯隊;天津、重慶、蘇州超過1.54萬億,屬于第二梯隊,而成都、武漢、杭州、南京、青島5座城市在1萬億-1.21萬億之間,且相互之間差距不大,則可以被看作第三梯隊。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梳理十年間中國城市GDP排名發現,自2006年起,盡管“萬億俱樂部”城市不斷增加,但均屬于三個梯隊的整體上升。特別是前兩個梯隊,內部的城市順位可能有所變化,但每個梯隊內部的城市名單基本維持穩定。
最主要的變化出現在第三層級的城市當中。以2007年的城市排名為例,從第8名至第11名分別為杭州、無錫、青島、佛山,均為沿海城市。2014年,成都與武漢同年首次進入萬億級城市,并在去年分別占據GDP排名8、9位,完成了中西部城市對東部沿海城市的反超。今年加入的長沙,讓中部城市在萬億級城市占比進一步提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成都、武漢、南京、長沙等省會城市在經濟發展優勢上的回歸。
事實上,得益于外貿出口的優勢,蘇州、無錫、寧波、廈門一度成為經濟增長的明星城市。但由于外需對經濟拉動作用下降,這些城市增長優勢減弱,省會城市則憑借其既有優勢逐漸崛起。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十年前GDP就位列全國第9的無錫,到去年才正式邁入萬億大關。
與此同時,江蘇省社科院區域發展中心助理研究員王樹華也指出,在經濟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一些高端要素資源必須要配套,省會城市比非省會城市往往更有優勢;而省會城市的服務業占比也會比較高,具備更強的輻射周邊地區的能力。
前有“標兵”,后有“追兵”
成都(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統計,2016年中國邁入“萬億俱樂部”的城市,GDP總量合計約為209326億元,已占全國經濟總量的28.13%,按美元計算,約為2.6萬億美元,超過法國2016年全國的經濟總量。
中國城市快速提升能級的動力從何而來?此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宏觀經濟學家愛德華•普雷斯科特曾指出,中國是一個經濟上’非中心化’的國家,競爭常常在不同區域之間展開,形成良性有效的競爭關系,并以此推動多個頗具實力的大城市先后誕生。
不斷變化的第三梯度城市是競爭壓力的直接感受者。作為該梯度的“領頭羊”,成都主政者多次在公開場合直言,對于成都而言,正是標兵已遠,追兵迫近,發展壓力巨大,競爭激烈到往往就是一個項目的差距。
競爭已在多個層面展開。一個例子是,城市發展需要更高的定位,并直接導致了“國家中心城市”的爭奪。在萬億級城市中,已有重慶、成都、天津、武漢和南京5座“國家中心城市”,長沙也正在努力爭取,并已提前將其納入“十三五”五年的發展目標當中。
而縱觀萬億級城市,能否在新一輪城市提檔升級當中真正實現產業的成功轉型,正是城市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
以城市的產業結構升級為例。武漢、南京、無錫、青島等曾經的工業大市,均完成了支柱產業的更替。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實現工業化的城市,青島將目光鎖定“海洋經濟”,并提出以軌道交通為首的“十大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2016年總規模產值已接近萬億;中國三大“鋼城”之一的武漢,經歷去產能的陣痛后,不僅首個千億產業誕生在汽車產業,節能環保產業也已成為其五大千億支柱產業之一。
新晉城市長沙也毫不示弱。2015年,其新材料的產值達到2621億元,取代工程機械成為第一大產業。
而對于電子信息產業發達的成都,維持經濟體量的領先優勢,還需要尋找新經濟增長點。成都的做法是,將“新經濟”作為現階段發展的重要內容。根據其現有規劃,到2022年,其新經濟產值將達5000億元以上。(實習生俞瑤對此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