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12 20:49:14
作為獨角獸企業,面對眾多潛在獨角獸和投資人,優客工廠創始人毛大慶也提到,獨角獸并不代表這家企業一定成功,獨角獸成長可能很快,但是被迭代,被取代掉的速度可能會更快
每經編輯 張虹蕾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陳俊杰
“很有可能中國的獨角獸企業已經超越美國。”這是1月12日首屆中國獨角獸論壇上,前海梧桐并購創始人謝聞栗的分析。一系列的數據顯示誕生在10年以內、未上市、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獨角獸企業正在中國飛速發展。
不過,作為獨角獸企業,面對眾多潛在獨角獸和投資人,優客工廠創始人毛大慶也提到,獨角獸并不代表這家企業一定成功,獨角獸成長可能很快,但是被迭代,被取代掉的速度可能會更快。顯然,成為獨角獸不易,獨角獸企業怎樣防范風險、保持“常青”,也是業界需要思考的問題。
獨角獸企業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首屆中國獨角獸論壇上,作為組織者之一的謝聞栗分享的一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估值前5的獨角獸企業中國占據4個。
美國創業分析公司PitchBook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的獨角獸企業總數已達到227家。按照估值計算,在2017年新晉升獨角獸俱樂部的成員中,中國5家企業殺入前10。其中,估值最高的是中國初創公司今日頭條,估值達到200億美元;鏈家排名第二,估值為60億美元;未來汽車排名第四,估值為50億美元;摩拜單車和ofo分別位居第八和第九位,估值均為30億美元。
此外,美國調查公司CBInsights統計顯示,截至2017年12月1號,全球獨角獸企業共220家,其中美國109家,中國59家。而胡潤中國2017年12月21日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獨角獸企業目前120家。
不僅在數量上占據優勢,中國獨角獸的企業的增長速度也在不斷加快。謝聞栗介紹,2013年之前,美國的獨角獸企業有16家,而中國僅有2家。到2014年,美國一年出現了將近20家獨角獸,而中國只有5家。到了2017年,美國出現了26家,中國22家。
不斷縮小的差距來源于獨角獸較快的成長周期。謝聞栗表示,傳統的行業從公司誕生,到利潤成長為千萬量級平均時間10年到15年,在新興產業當中一大批獨角獸企業有可能在3到4年時間里面從創立就可以成為數十億量級的獨角獸。
另一方面,謝聞栗認為,獨角獸企業的快速發展和中國經濟的發展階段有較高的契合性。中國目前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調整的核心的方向為戰略新興產業,產生一大批非常優秀的模式創新和技術創新的企業,而約99%的獨角獸企業都來自戰略新興產業。
在獨角獸企業快速迭代的背景之下,也催生投資機構重構投資邏輯。謝聞栗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獨角獸企業,越往后期投資,大家越看得懂,風險越低,但獲得的收益也越低。而隨著獨角獸企業的快速迭代,前海梧桐并購的投資邏輯是去尋找一些潛在的獨角獸,偏向于去投資一些具有成長性的明日之星。當大部分人還沒有意識到一家企業未來有可能成為獨角獸的時候,提前預見其成長性,進行布局投資。
作為獨角獸企業陣營中優客工場的掌舵人,毛大慶在現場坦言,中國創新企業進步處于加速快跑時代。但他也提到,如果時光倒轉十年,大概所有人都沒有意識到獨角獸這樣的稱號,而在最近3-5年獨角獸進入大家的視野,說明人類社會又進入了技術、科技、知識進行顛覆式創新的時代。
盡管獨角獸企業代表創新和變革的力量,但毛大慶也提到,被授予獨角獸的稱號并不代表這家企業一定成功,也面臨后期發展不好的風險。
毛大慶認為,在快速迭代的時代,有些企業也覺得非常力不從心,很多公司迅速的老化和死去,獨角獸成長可能很快,但是被迭代,被取代掉的速度可能會更快。因而,所有的獨角獸企業,實際上既顛覆了在某個領域引領創新的意義,也可能處于被另外一個波浪所迭代的非常不容易的境地。
謝聞栗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獨角獸面臨系統性風險和個別風險。系統性風險來源于估值的泡沫,而個別風險,可能源于某些獨角獸企業在成長的過程由于行業周期和特殊因素會遇到瓶頸或者天花板。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獨角獸企業大多是模式創新而少有技術創新。對于這種分布結構,謝聞栗向記者表示,過去3-4年,有一些企業也在技術創新方面獲得可圈可點的突破,但中國的獨角獸企業以模式創新為主。這樣的現狀源于技術創新“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天然特性,相較于模式創新,技術創新面臨更高的門檻,也需要從業者投入更長的時間和耐心。
謝聞栗也表示,模式和技術在不同的時刻扮演不同的角色,資方在尋求標的時也會兼顧這兩方面的要素。
而作為長期跟蹤獨角獸企業的投資方,謝聞栗對于未來的預判是:人工智能和大數據領域將會出現更多的獨角獸公司。謝聞栗稱,相關分析報告顯示,目前人工智能企業在整個獨角獸板塊所占比例為7%,未來隨著人工智能對于社會的改變,將會孕育更多機會。
此外,謝聞栗提到,隨著年輕群體對于意見領袖的青睞,電商直播這一新興模式也具有較大前景,不排除有出現獨角獸企業的可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