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巷財經 2018-01-23 11:40:09
每經編輯 舍瓦
©視覺中國
去年十一月,出差成都,幾個細節印象深刻。
蓉城近年來的話語體系里,無論官方或坊間,是鮮少提及西安的,其更多對標一線城市。這回則不然,與當地朋友閑聊,西安硬科技的系列動作,對方頗為關注……
再者,也就是那段時間,成都很低調的成立了新經濟發展委員會,設在市政府辦公廳下面。
新經濟在某種程度上,代表著城市的未來發展力。概念可能不算耳熟,但分量的確極重。為此特意查了一下,在總理2016年兩會政府報告提及“新經濟”后,設立發展機構的,成都應該是副省級城市中的第一個。
還在兀自艷羨,不料時隔不久,繼成都之后,“西安市新經濟產業發展局成立”的新聞便出來了。
決定城市未來競爭力
法國經濟學家菲利普·阿吉翁曾講,“隨著距離技術前沿的差距日益縮小,一國的發展必須從鼓勵拿來型促進增長的制度,轉向鼓勵創新型促進增長的制度。無法完成這種轉變,就會阻止一國走向人均GDP的前沿水平。”
拿中國來說,我們過去高速增長依賴低成本優勢,不太注重創新,許多關鍵技術、部件靠進口。現在情況已然不同,低成本競爭優勢喪失,傳統經濟遭遇困境,改革開放30多年的中國經濟到了一個節點,唯有走自主創新道路,培育新經濟、新業態。
從這個層面來講,發展新經濟的本質即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
這是有例可循的。
20世紀80年代,西方發達國家有過一段滯脹期。
后來,美國通過技術通信領域的創新發展,實現了長達110個月的經濟繁榮,實體層面表現為高增長、高就業率和低通脹的“兩高一低”,資本市場亦表現特別亮眼。
以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國家,除了將通信技術作為經濟發展動力,還納入了生物醫藥。
大致可以做個結論,新經濟由信息技術革命帶動,立足創新,具有低通脹、高附加值、高邊際效益、穩定增速等特點;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個國家、區域或城市的未來競爭力。
以此來看,我國這些年一直推動的“中國制造2025”、“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等,無疑也是屬于新經濟發展范疇的,且對穩定經濟運行已經起到重要作用。
西安版“新經濟”出爐
城市經濟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扮演龍頭角色,所以談新經濟,落到城市層面方顯直觀。
按照賽迪顧問《2016年城市新經濟競爭力百強榜》,從“新產業、新技術、新應用”3個角度、細分4級指標進行評價,北上深廣位居前4,西安位列15。
排名差強人意,但需要強調的是,發展新經濟,西安擁有大多數城市很難比擬的優勢——科技資源和“一帶一路”樞紐地位。依托該優勢,尤其面向絲路沿線廣闊市場,企業在許多新經濟領域大有可為。
春暖鴨先知,去年以來,企業和資本加速布局西安。
物流行業動作較快,海航物流總部、京東全球物流總部已經入駐,順豐、圓通、中通等亦加大投資,菜鳥西安物流樞紐預計年底投入使用……
基于此,陜西(西安)適時推出“中國孟菲斯”戰略。
但樞紐的價值,并不局限于交通、物流層面。
浪潮陜西負責人此前就表示,要面向西北打造一個區域性大數據中心,可以在健康醫療、智慧城市方面布局,把西安建成一個信息樞紐,同時也是數據樞紐、計算樞紐。
截至目前,包括京東云運營中心、騰訊云大數據中心、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等在內,西安已聚集大數據、云計算企業超過200家。
這些企業、資本和人才流入之后,又勢必會進一步帶動其它諸多領域。
典型代表,如剛剛落戶的阿里巴巴絲路總部,其與西安的戰略合作可以說是全方位的,不止會賦能更多本土企業,還包括參與城市運行效率的提升,相信大家對此已有所體會。
全球化背景下,分工更加明確。
西安官方此前披露,重點發展樞紐經濟、門戶經濟和流動經濟。這種研判自身優勢、只做自己擅長的“新經濟態度”,極具理性,當前不斷流入的企業的憧憬和熱情,即為最好回應。
頂層設計搶奪先機
新經濟時代,隨著諸多宏觀政策的疊加,人事、效能方面的調理,西安政治環境、經濟環境、商業模式、經營方式等發生著變化……城市氛圍越來越開放,這種開放是多方位的,包括粉巷君(微信ID:nbdfxcj)所處的新聞輿論環境,亦有所感受。
對政府而言,削足適履,強迫新事物符合舊的監管框架,顯然已不合適。因地制宜地調整監管策略,及時清理阻礙發展的不合理規章制度,提升城市管理效率,促進和分享經濟發展,當是積極選擇。
相比過去多年,西安近來動作還是比較快的。
如去年底,在全國副省級城市中較早成立了新經濟發展委員會,作為統籌全市新經濟發展的議事協調機構,同時下設具體承擔日常工作的新經濟產業發展局。
從粉巷君獲取資料來看,這家新“局”的主要職責包括:貫徹執行中省市有關新經濟發展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培育新組織、發展新產業、創造新業態、探索新模式,統籌推進全市新經濟產業發展;負責全市新經濟產業發展指導協調、考核評估工作;負責樞紐經濟、流動經濟和物流經濟、數字經濟等新經濟產業發展工作。
此外,針對新經濟的不同形態,西安市還成立了專門機構,如設在市工信委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局,設在市科技局的硬科技創新產業局,設在曲江管委會的電競游藝動漫產業局——由新經濟產業發展局牽頭抓總。
實際上,去年以來,西安在機構機制調整方面,一直動作頻頻。
比如,成立中國(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西安管理委員會、市投資合作委員會、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招才引智委員會、電子政務辦公室(12345市民熱線)、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多個區縣、開發區成立行政審批服務局……
這一系列動作,你可曾留意?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