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1-28 22:33:00
中國開放的大門,是否越開越大?2017年中國自貿試驗區發生的一件件大事給出了毋庸置疑的答案。問題是,中國開放的大門怎樣越開越大,這才是中國自貿試驗區要承擔的使命。
每經編輯 付克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每經評論員 付克友
開弓沒有回頭箭,何況是一支射向成功的箭。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大國崛起的明朗前景,顯然賦予中國堅定改革開放更多信念。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這其實不只是一句承諾,更是一個事實,一個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事實。
2017年中國自貿試驗區的實踐,就是這樣的事實。2017年4月1日,第三批7個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1+3+7”雁陣模式成型,形成了大國開放的最新格局。作為中國改革開放最前沿的窗口和試驗田,自貿試驗區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中國市場經濟自由度的更大邊界和最新境界。它們就是中國開放的大門。它們開放的程度,就是中國開放的程度。
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推出“開放的大門——2017中國自貿試驗區十大新聞”評選活動的理由——在新聞事實中,去驗證中國開放的大門,是否越開越大;在創新案例中,去探索中國開放的大門,怎樣越開越大。
中國開放的大門,是否越開越大?2017年中國自貿試驗區發生的一件件大事給出了毋庸置疑的答案。這一年,李克強總理四次視察第三批自貿試驗區,每次都關心“放管服”和簡政放權改革,正是要為開放創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投資環境;從大連港礦石碼頭混礦業務量國內首破千萬噸大關,到浙江自貿區舉辦首屆世界油商大會匯聚500余位石油行業巨頭,這是沿海貿易、投資更大力度的開放;從成都雙流自貿試驗區舉辦HKIAC仲裁條款談判演習會,到河南自貿試驗區在德國合作設立首家境外自由貿易合作園區,這是內地更全面、更深入的開放;而當商務部說,正研究制定上海自由貿易港區建設方案,則意味著中國將在自貿試驗區繼續探索開放模式的升級版。
問題是,中國開放的大門怎樣越開越大,這才是中國自貿試驗區要承擔的使命。
需知,今日中國的開放和四十年前,已不可同日而語。按經濟學家周其仁的說法,四十年前,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就是兩個海平面,存在巨大的落差。中國逐漸打開國門,就意味著兩個海平面之間打開了一條通道,實現對流。這其實是一種基于要素資源比較優勢的開放,中國有人口紅利,吸引資本涌入,帶動“世界工廠”的誕生,推動“中國制造”的發展。
而今天,當人口紅利消失,后發優勢成為過往,中國又該如何實現“海平面”的抬升?新的開放之道又在哪里?比如,中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走向開放前沿,如何尋找它們新的開放優勢?從制造領域開放到服務領域開放,如何彌補產業結構短板?從貿易大國到投資大國、從商品輸出到資本輸出,怎樣幫助中國企業更多地走出去……
窺一斑而知全豹。通過2017年中國自貿試驗區這些具有典型性、實效性、可復制可推廣性的制度創新案例,能夠看到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也能夠看到大門外的開放之路通往何方。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