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日報 2018-03-06 08:54:38
近年來,隨著電商、外賣等行業發展,我國消費形態發生重大變化,塑料餐盒、塑料包裝袋的消耗量迅速上升,這些行業產生的“塑料垃圾”激增。
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解決新行業產生“塑料垃圾”過多過濫問題已刻不容緩,應盡快將快遞包裝袋、塑料餐盒等納入“限塑令”的限制范圍,防止造成監管盲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十年前,一項自上而下的限塑法令正式生效,旨在遏制日益加劇的白色污染。然而,十年來,“限塑令”成效甚微。
“當前迫切需要在制度上完善細化限塑令,在實踐層面上增強其執行力、強制力。”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呼吁。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限制生產銷售使用塑料購物袋的通知》發布于2007年12月31日,簡稱為“限塑令”。鞏富文調研發現,作為一項自上而下的法令,“限塑令”并沒有深入到我國消費市場的各個角落。在“限塑令”實施過程中,盡管對正規超市的監督管理相對嚴格,但受益于塑料袋有償使用,兜售塑料購物袋成為不少超市的一項重要收益,“限塑令”淪為了“賣塑令”。
鞏富文分析稱,由于缺乏足夠的配套制度和鼓勵、懲罰手段,“限塑令”對減少生產和使用者沒有獎勵到讓其心動,也沒有對違規者罰到讓其心痛。
“限塑令”根據當時消費領域包裝制品的情況,僅僅針對塑料購物袋進行限制。近年來,隨著電商、快遞、外賣等行業發展,我國消費形態發生重大變化,塑料餐盒、塑料膠帶、塑料包裝袋的消耗量迅速上升,這些行業產生的“塑料垃圾”激增,在部分地方甚至已經超過超市、商場、集貿市場等傳統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的用量。
鞏富文認為,解決新行業產生“塑料垃圾”過多過濫問題已刻不容緩,應盡快將快遞包裝袋、塑料餐盒等納入“限塑令”的限制范圍,防止造成監管盲區。
各職能部門監管缺位,是導致“限塑令”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的重要原因之一。
鞏富文指出,應進一步明確生產、銷售、使用各環節相關部門的監管職責。環保、質監、工商等部門必須在塑料袋生產的審批、監控、執法環節中出狠招、抓落實,不讓違規產品流入市場。質檢部門應當對生產不符合環保標準塑料袋的行為進行監管;工商部門、環保部門要對違規銷售、商品零售場所使用超薄塑料購物袋行為進行查處。
各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對于執法不力,行政不作為的,要依法追究責任。同時,各職能部門應當積極配合,通過聯合執法的方式,加強監管的連續性和力度。
“限塑令”頒布時,社會各界環保意識普遍不高,限塑令的頒布和實施沒有得到足夠的社會關注。
“時至今日,人們環保意識大幅提升,但是公眾對于限塑令具體內容的了解還很有限。”鞏富文分析,大部分人知道大型超市提供的塑料購物袋是符合標準的,但不能準確判斷其他場所提供的購物袋是否違規,亟需要相關部門做深入的宣傳和科普。
“此外,限塑令的推行還需要公眾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加以支持。”鞏富文說,有必要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垃圾分類回收或綠色包裝等行動,轉變消費觀念,減少對一次性塑料包裝袋的依賴,推動塑料制品循環利用。充分運用鼓勵手段,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習慣。如,可通過政府補貼,在超市等地對使用環保袋的消費者給予一定獎勵,可能會鼓勵更多人養成隨身攜“袋”的好習慣。
在鞏富文看來,未來的限塑,應當建立起一個從塑料袋生產、銷售到回收的完整生態鏈,而不僅僅是在消費端加收費用。
事實上,隨著社會發展,我國企業社會責任意識不斷增強,環保公益組織不斷涌現,企業和社會組織參與環保的積極性日益高漲。比如,菜鳥、蘇寧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和圓通、申通、韻達等主要快遞公司均有相應的舉措推進綠色物流。
但毋庸諱言,當前,我國環保政策明顯落后于公眾環保熱情,許多環保公益組織想更深度地參與環境保護卻沒有足夠的途徑。政府與企業、環保組織之間的合作在方式、范圍、深度上都不夠,政府在鼓勵引導企業、社會組織參與限塑等環保活動方面的作用發揮還是很有限。
鞏富文建議相關政府職能部門,不僅要做好自身本職職能,履行好相應的行政監督管理職責,還應當對于企業、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持開放、鼓勵態度,應建立起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治理體系,發揮全社會合力解決好限塑問題,共同推進遏制“白色污染”。
(法制日報記者 侯建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