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19 23:49:09
除了高額回報的誘惑,光鮮的包裝和投資大佬的站臺也成為很多普通投資者選擇入局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為了能夠順利融資,一些ICO項目將相關毫無關聯的投資名人寫進白皮書中,成了很多項目慣用的伎倆。
每經編輯 張虹蕾
圖片來源:攝圖網
每經記者 張虹蕾 每經編輯 趙橋
大樹底下好乘涼!ICO(首次代幣發行)白皮書有大佬名義背書、宣傳時有幣圈大神站臺,如此就是真的ICO項目嗎?日前,知名投資人閻焱對太空鏈SPC(Space Chain)項目的虛假背書控訴揭開了區塊鏈ICO亂象的冰山一角。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通過長期對區塊鏈的跟蹤和采訪發現,雖然目前區塊鏈項目還處于探索期,不乏一些踏踏實實的優質項目,但有許多項目并沒有核心技術,僅是憑借“概念”和包裝“炒作”,真正的目的在于賺一把快錢。
“請問WAC這個群的項目你操作得怎么樣?資金安全嗎?”3月19日下午,李華(化名)通過虛擬貨幣群加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微信,發出上述問詢。
實際上,李華僅是眾多想要從幣圈“撈一把”人群中的一個代表。在記者加入的很多區塊鏈及虛擬貨幣群組里,“幣值上漲”“何時回本”“邀請獎勵”則是遠遠超過技術探討和應用落地的高頻詞。
除了高額回報的誘惑,光鮮的包裝和投資大佬的站臺也成為很多普通投資者選擇入局的重要因素。與此同時,為了能夠順利融資,一些ICO項目將相關毫無關聯的投資名人寫進白皮書中,成了很多項目慣用的伎倆。
除了日前在輿論風口浪尖的太空鏈,在3月初,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就在朋友圈針對投資“深腦鏈”一事辟謠,稱金沙江和其本人從未參與“深腦鏈”項目。
某知名區塊鏈律師對記者表示,借助名人虛假背書,源于項目團隊為了提高項目的知名度,利用“名人效應”進行市場推廣。此外,上述律師提到,絕大多數項目都是利用了投資者尋求快速暴富的心理,從而用虛假項目吸引投資者參與。
長期關注區塊鏈的公能資本COO苗春陽表示,借助名人虛假背書現象不是區塊鏈行業特有,其他行業也會存在這種現象。此外,公眾對區塊鏈項目本身有很多認知誤區,故而客觀上也造成被混淆視聽的可能性,因而需要更多的普及區塊鏈行業知識,對區塊鏈行業正本清源,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根據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發布的《2017上半年國內ICO發展情況報告》,面向國內提供ICO服務的相關平臺共計43家。2017年以來,通過上述平臺完成的ICO項目累計融資規模折合人民幣總計26.16億元,累計參與人數達10.5萬。而國際相關報告則認為,中國可能有超過200萬人參與過ICO。
記者發現,目前區塊鏈項目還處于探索期,許多項目并沒有什么核心技術,僅憑借一些“概念”和包裝“炒作”,甚至利用名人虛假站臺,而真正的目的在于賺一把快錢。
“這種情況在幣圈傳得很快,可能白皮書發布不久就會傳到當事人耳朵。”5年前就進入幣圈的一位投資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但即便當事人發現,由于很多項目在國外,維權效果可能也大打折扣。
而一位區塊鏈投資者向記者表示,即便虛假背書被發現,最直接的方法是將相關人士的信息從項目資料中取出,但很有可能在此之前團隊已經募集到相應的資金之后就“跑路”了。
面對大量涌入行業的項目,投資過多個區塊鏈項目的大河創投合伙人李榮閣則對記者稱,對于專業機構來講,在看項目的白皮書時,需要關注具體項目信息方案是否真正可行,是否有真正的應用和落地價值,如何獲取用戶獲得活躍度、功能性模塊的開發程度。
另一位長期關注區塊鏈的投資人表示,除了自身和判斷,目前也和一些業內知名的咨詢公司做一些市場判斷、落地調研來考察項目。
“不要因為大佬的站臺被沖昏頭。”李榮閣介紹,如果普通投資者在閱讀白皮書時,通過查閱公開資料交叉印證,也能及時辨別大佬站臺的真偽。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