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粉巷財經

每經網首頁 > 粉巷財經 > 正文

西安需要什么樣的農民?

粉巷財經 2018-03-19 23:38:39

每經編輯 沈三 秦風    


農民,在成為職業的數千年歷史長河中,始終是一個沉重的符號。

從“春種一顆粟,秋收萬顆子”,到上世紀80年代羅中立一幅《父親》震驚中國畫壇,再到每年“一號文件”,永遠是圍繞“三農”問題。如何解決好農民的生活,一直是這個國家最根本的問題之一。

2018年3月18日,一個新的節日,在關中這片中國最早出現定居農業的土地上誕生——大西安農民節!

一個單純的節日,當然無法直接讓西安兩百多萬農村人口得到改善。

但它肯定不是一場秀!

從這屆西安市領導班子的風格來看,無論“煙頭革命”,抑或硬科技大會、西商大會,均體現出舉重若輕同時深入病灶的效果。

關于農民節,這場活動的背后,又暗含著哪些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新理念?

粉巷君(微信ID:nbdfxcj)很樂于在此與諸君探討一番。

農民節上的新農民

農民并不缺少節日。

從清明、端午,到重陽、臘八,連中國人最重要的春節,均是依照農民的“作息”而設定。

然而,縱使有這么多節日,作為全中國最大的“自由勞動者”群體,日子依舊跟不上趟。

80年代包產到戶,解決了溫飽問題。在此之后,從溫飽到富裕的跨越,何其不易。

這一過程中,歷史總是要不經意開開玩笑。

當年“七山二水一分田”、吃穿皆愁的浙江,農村已不僅家家小別墅,且要比著蓋三層、四層、五層——盡管,一家可能只有三個人。

但沃野千里的關中,農民增收,依舊是政府每年必須著重強調的“重頭戲”。

何以至此,理念使然。

因為窮,浙江義烏的農民祖祖輩輩以“雞毛換糖”,補貼家用——雖然對其生活并未有太大改善,但積淀下的商業思維,在市場之門打開之后,迅速成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大地上最亮眼的人群之一。

而關中大地,乃至中國千千萬萬的鄉村,安土重遷,勤儉致富,依舊是流淌在血液中的理念。

勤勞節儉,并不是不可以致富;而唯此,在當下,實實在在難以致富。五畝黃土一把鋤,一頭耕牛兩頭豬,每年的產值,傳統耕作下,手指頭都可以算清楚。但時代變了,開銷何其多,收入何其少!

那么,3月18日,在高陵舉辦的西安第一屆“農民節”帶來了什么?

是22米長的農民畫?是現場展示的農業“無人機”?還是無土栽培的綠色有機蔬菜?

這些,均是農民節要展示給大家的,也是要倡導的,未來農業的新方向;但更重要的是,這次活動,倡導了什么理念?

本次農民節,頒發了十個“十佳”獎,包括:“十佳杰出農民”“十佳美麗鄉村”“十佳農民專業合作社”“十佳農家樂(民宿)”“十佳農業科技工作者”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十佳杰出農民”獎,無一不是在當地能夠跳出農業基本產業形態,或通過經濟作物(苗木)種植,或通過合作社,或通過工廠獲得重大經濟成就的人。

這些人,就是新時代需要的新農民!

因為,他們在獲取財富的同時,必然讓當地的農民,也脫離了傳統農業形態,在他們的商業體系中,獲得了更大的價值實現。

而他們正在踐行的,正是解決農民問題的一條并不新穎但依舊需要去弘揚,去激勵的道路。

新時代農民的問題是什么?

所有問題都必然是當下問題,更是歷史問題。

當下,農民面對的最大問題是什么?

一個最為根本的解釋是:在全社會各領域深入參與到市場經濟中的同時,農民,這個最古老的職業,在這一體系中已經難以獲得有利地位——無論是資源還是能力,他們已經難以拿出理想的交易標的參與市場經濟體系。

那么,歷史的問題又是什么呢?

在中國高速發展的四十年,社會并未提供足夠多的機會和條件,讓千年以來,以土地為生的農民適應市場經濟這一最基礎的社會環境——這一切來的太快,就像龍卷風!

于是,在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我們看到,農民能夠參與市場經濟交換的標的,依舊只有農產品、種植技術、以體力為主的簡單的建筑技能,以及可能會擁有的家鄉的優美風景。

建筑技能為中國近30年提供了數以億計的農民工——但隨著年齡的衰減,他們必然還要回到那方生養的土地;

優美風景確實為很多農民提供了致富新門路,旅游扶貧正是通過發掘這一資源,賦予當地農民在市場經濟體系價值獲取的能力;

而依托于土地的種植技術和農產品,雖然有“綠色”“生態”等各色高價值標簽,但祖祖輩輩在土里刨食的人們,在電子商務已經成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今天,依舊并不知道如何完成價值實現這一環節。

而這一環,恰恰是傳統農耕文化中最為薄弱,甚至排斥的“經商”能力。

毋庸置疑,新時代需要新農民,正是能夠在市場經濟體系中,明白且能夠讓傳統農民的資源和能力(包括綠色農產品、種植技術、各項手工技能、鄉村風景)完成價值實現,而且是高價值實現的人。

如何誕生更多新農民?

事實上,新農民在中國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并不鮮見。

最早,他們是農村里“不務正業”,天南海北到處跑的“生意人”;后來,有些人成為“鄉鎮企業家”;現在,他們很多成為當地的“創業明星”。

無論叫什么,他們都是深厚的農村土地與廣闊的市場經濟之間的鏈接者。通過他們,農村的價值得以被重新實現,農民手中的資源和能力,得以在市場中獲得一個更高的交換價值。

毫無疑問,未來農村的發展,“三農”問題的解決,需要更多這樣的鏈接者。如何培育更多的新農民,應是未來解決農民問題的重要思路之一。

農民節的舉行,激勵作用是一方面;吸引阿里、京東等平臺生態是一方面,諸如這次活動中的一系列項目簽約,這些大企業在帶動農村經濟活動過程中,抵御風險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而粉巷君更想強調的是,農民節,更是一場理念上的推動——事實上,時至今日,農村墻壁的宣傳畫中,農民依舊是白巾裹頭,荷鋤下地的形象。因而,國內第一個農民節的必要性也就顯現無疑。

理念之外,培育新農民也可從創業扶植政策入手。

能夠最終成為農民與市場之間鏈接者的,必然是對外界經濟體系有一定了解,能夠懂得如何提升價值,實現產品最終銷售的人。

這類人,農村常年在外經商是其一;鄉政干部因為經常接觸外界信息,逐漸具備這類能力是其二;而在外打工多年,立志回鄉的創業者,更逐漸成為新農民備選的主力軍。

粉巷君(微信ID:nbdfxcj)認識一個本在北京工作的姑娘,因家庭變故,回鄉種植蘋果,通過其最擅長的微信運營渠道,創立品牌,將一盒9個蘋果賣到100多元。隨著銷售的擴大,全村數百畝蘋果園均成為她的種植基地,自己事業小成的同時,也帶動了周圍鄰里的增收致富。

無疑,我們希望在農村看到越來越多的這樣的案例。

事實上,飄在北上廣深夢想回鄉創業的人并不在少數,畢竟,生于斯,養于斯,老于斯,依舊是大多數中國人的最終夢想。

然而,“北上廣容不下肉體,三四線容不下靈魂”。容不下靈魂的,并非僅僅是工作環境、人文環境等等,對于一個創業者,更多還在于政務體系塑造的營商環境。

三四線如此,農村與鄉鎮,更可想而見。

在“店小二”精神推動下,西安的營商環境一年來已經有了極大的改觀。而在培育新農民的過程中,未嘗不能從改造鄉鎮一級的營商環境,推動“店小二”精神開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