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3-27 13:05:21
從1958年至今,中國電視劇行業已經走過六十芳華。網劇興起、視頻網站和電視臺平分秋色……這個行業經歷著越來越多的變化。而現在,電視劇總數呈下降趨勢,頭部精品劇占據絕對制勝地位,內容為王、以質取勝的時代或許正在到來。
每經編輯 白蕓
每經記者 白蕓 每經編輯 杜蔚
一夜之間,北京的柳樹似乎都綠了。3月26日,在一個20 ℃的“春日”,素有電視劇行業風向標之稱的2018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春季)(以下簡稱“春推會”)正式開幕。
▲2018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春季)現場人潮涌動(每經記者 白蕓攝)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3月20日,本屆春推會共收集參展項目1221部、近6萬集。其中,電視劇項目867部,網絡劇95部。
從2016年的750部,到2018年的1200部,春推會的參展電視節目數量逐年遞增。不過實際上,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獲得發行許可證的中國電視劇總數卻在持續下降,這或許意味著電視劇行業將迎來洗牌期。
“無論是電視劇的部數還是集數,前所未有地最近幾年都在下降,而且這個態勢這兩年逐漸加劇,一個良好行業就是好的企業、好的劇將會得到更高的收益,不好的企業和產品逐漸退出這個市場。”清華大學影視傳播研究院院長尹鴻在“走進新時代——中國電視劇發展北京論壇”上如是說。
尹鴻:馬太效應促使電視劇行業轉型
從1958年至今,中國電視劇行業已經走過六十年的芳華。網劇興起、視頻網站和電視臺平分秋色、年輕群體成為影視公司爭相討好的對象……這個行業經歷著越來越多的變化。而現在,電視劇總數呈下降趨勢,頭部精品劇占據絕對制勝地位,內容為王、以質取勝的時代或許正在到來。
據《2018年中國電視劇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1年~2017年通過備案公示的電視劇總量在1040部~1221部之間波動,電視劇數目并非逐年增長,2013年、2017年均較前一年數量有所下降。同時,生產完成并獲得發行許可的電視劇總量近六年逐年下降,從2012年的506部,減少到2017年的313部。
▲國產劇的生產、播出量均在下降(每經記者 白蕓攝)
對此,尹鴻認為,這一變化實際有利于電視劇產業的健康發展。“整體來講,電視劇創作生產的數量有所下降,隨著渠道的競爭,隨著越來越多的精品劇的出現,質量相對平平的作品越來越難以找到生存空間,導致行業出現優勝劣汰的局面,我一直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局面,每年有大量的品質不高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各種各樣的競爭手段,影響這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少數精品劇在占領市場、淘汰低品質劇的同時,也引發了各大電視臺、網絡播出平臺對頭部內容的搶奪,頭部資源越來越集中在少數強勢平臺。
“收視率排名靠前的幾家電視臺越來越占有支配性地位,收視最好的20部劇,有兩位數以上的占比都在前四家,大量的衛視已經退出了對熱點劇的競爭能力,網絡播出方面也在越來越走向集中化,仍然是前四位有兩位數的占比,而其中前三位更加突出。馬太效應本身會反過來促使這個行業進行調整轉型,不再以產品數量為根本,而以質量、版權為根本,這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變化。”尹鴻說道。
索福瑞媒介研究客戶總監龍長纓也同樣提到了電視劇行業的馬太效應現象。“九家衛視播出的首輪劇占到整個的70%,而且資源壟斷的程度越來越高,前九家衛視自己的首播劇占比非常高,幾乎部部都是首播,但是首播劇的競爭是非常殘酷的,很多頻道都是咬牙堅持。”
▲電視劇制作公司中,九成年均生產“1部劇”(每經記者 白蕓攝)
此外,從制作機構角度來看,電視劇行業還面臨著力量分散、行業集中度不高的問題。據龍長纓現場發布的《電視劇收視報告》顯示,2013年~2017年前三季度,僅生產“1部劇”的公司占比從75%升至89.4%,占比逼近九成。其中,2017年前三季度,生產“2部”劇的公司占比僅為6.2%。
侯鴻亮:反映中國現狀的史詩電視劇缺位
在電視劇行業面臨洗牌的趨勢下,打造高質量的精品劇成為各大電視劇制作公司的最主要訴求。那么就又回到了這個每年都要討論的、稍顯老生常談的話題。
打造出《瑯琊榜》《歡樂頌》《偽裝者》《外科風云》等熱門精品劇的著名制片人、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董事長侯鴻亮認為,作為制片人很重要的就是兩個事,第一個是你拍什么,第二個是怎么拍。
對于拍什么,“不要自己騙自己,要拍自己想拍的。”侯鴻亮說,“每一個創作者還是要看得見自己的內心想要什么,千萬不要考慮這個市場現在流行什么,就去拍什么,當時《偽裝者》火了以后出來二十多個《xx者》,這就是跟風,我特別驕傲的是我之前所拍過的所有的戲,我個人都是喜歡的,有些是因為題材類型我特別喜歡,有些是和新的播出方式相結合,比如我們第一次做純網劇,我覺得我們作為從業者應該去了解,你只有參與以后才能真正知道未來這個新的科技發展對我們的行業會產生什么影響。”
而對于怎么拍,侯鴻亮則表示必須堅持專業性。“其實我們這個行業的門檻比較低,各行各業都會涌進來,專業性就難能可貴。過去有幾十家互聯網平臺,現在能買得起版權的可能就剩下三四家,過去所有的衛視都能播新劇,或者是不錯的首輪劇,現在只剩下七家左右。電視劇制作公司可能注冊的有兩萬多家,拍過戲的有幾千家,實際能夠每年堅持有一部戲的,可能也就是有這么幾十家、上百家。這個時候就是大浪淘沙,留下來的是勝者,否則就被淘汰。不要覺得無視市場的規律、專業上的技能,有了錢、演員、IP可以拍一部戲,其實不是的,還是需要我們認真來對待”。
▲2018年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春季)現場(每經記者 白蕓攝)
在創作反映1978年~1992年改革開放的《大江大河》時,侯鴻亮意識到,“中國現在是真正意義上世界強國,但是我們沒有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電視劇作品來表現中國的現狀,這是我們最該表現的,而恰恰也是我們作品里目前缺席的。”
如何拍一部能反映中國現狀的史詩性電視劇?“很艱難。”侯鴻亮對每經影視(微信號:meijingyingshi)記者直言稱,“需要找到適合電視劇表達形式的,代表時代變化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如何讓觀眾接受這個人物和故事能代表這個時代?這很難。(我們)一直在努力準備這類題材,但還是很艱難,編劇還需要更多地做采訪。”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