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1 21:40:15
據鄭州警方通報,2018年5月6日凌晨,祥鵬航空員工李某珠從駐勤酒店搭乘網約車前往市區途中遇害,網約車司機劉某華有重大作案嫌疑。5月10日,滴滴方面發表聲明表示,作為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真誠地和李女士的家人道歉,并于當晚發表了懸賞額高達100萬元人民幣的懸賞令。而今天(5月11日),滴滴再度發聲,宣布自5月12日零點起,順風車業務在全國范圍內下線,停業自查整改一周。
每經編輯 何小桃
近日,21歲空姐李某珠乘坐滴滴順風車途中遇害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
據鄭州警方通報,2018年5月6日凌晨,祥鵬航空員工李某珠從駐勤酒店搭乘網約車前往市區途中遇害,網約車司機劉某華有重大作案嫌疑。鄭州警方表示,嫌疑人劉某華作案后棄車跳河,現警方正在相關區域全力展開搜捕。而在回復網友評論時,鄭州警方表示,追捕嫌疑人“活要見人,死要見尸!”
由于李某珠在搭乘網約車途中被害,作案嫌疑人為滴滴順風車司機,滴滴因此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作為網約車平臺應該承擔什么責任?為何網約車平臺安全問題屢犯不止?社交網絡上掀起了一場關于網約車安全問題的全民大討論。
每經小編(微信號:nbdnews)注意到,截至發稿,滴滴已做出3次回應。
5月10日,滴滴方面發表聲明表示,作為平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并真誠地和李女士的家人道歉。同時,滴滴已經成立專項工作組,密切配合警方開展案件偵查工作。
5月10日晚間,滴滴公司再次對外公布,發表了懸賞額高達100萬元人民幣的懸賞令,并向全社會公開征集線索,尋找該名具有嫌疑的順風車司機,同時公布了該名嫌疑人的身份證號、電話和照片。
不過,每經小編發現,今日(5月11日)滴滴發布的懸賞聲明消失不見了。
而今日下午,滴滴再次發布聲明表示,針對鄭州順風車案件的自查中發現,該接單賬號歸屬于嫌疑人父親,且正常通過了滴滴順風車注冊時的三證驗真、犯罪背景篩查和接首單前須進行人臉識別等安全措施。嫌疑人系違規借用其父順風車賬號接單。
同時,原有的夜間安全保障機制不合理,導致在該訂單中針對夜間的人臉識別機制沒有被觸發。此外,嫌疑人在案發前,曾有一起言語性騷擾投訴記錄,客服五次通話聯系不上嫌疑人,由于判責規則不合理,后續未對投訴做妥善處理。
鑒于以上問題,滴滴決定即日起做如下自查整改措施:
1、自5月12日零點起,順風車業務在全國范圍內下線,停業自查整改一周;
2、其他平臺業務對全量司機全面審查,用一切手段清理平臺上可能的人車不符情況;
3、運營及客服體系全面整改。
網約車司機審核的漏洞正是網友質疑滴滴的原因。
在滴滴司機注冊平臺中,對快車、專車司機的招募和順風車車主的申請條件不一樣。
滴滴方面公示的信息顯示,在北京地區滴滴快車司機注冊需要實行實名制,需提供身份證、駕駛證和行駛證,同時需無犯罪、吸毒記錄,無酒駕、毒駕等嚴重交通違法事故,此外,駕齡3年以上,準駕車型C2及以上。一般審核期限為3~5天。
而順風車車主的申請條件則相對寬松,根據滴滴APP招募順風車司機信息顯示,需身份證、行駛證、駕駛證均真實有效,且駕齡需在一年以上。車主審核時效最快為48小時,新車或新駕照則需要7-14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過,滴滴方面強調,公司已經與公安部門展開了緊密合作,對車主進行背景篩查,排除犯罪記錄人員、在逃人員、吸毒、重性精神病人員等人員進入平臺。只有通過審核,才能在平臺進行接單。
而根據第一財經報道,這并不是滴滴順風車第一次出事。
2016年5月2日,深圳一名24歲女教師搭乘滴滴順風車返回學校,司機潘某持刀逼迫被害人交出身上財物,之后將其殘忍殺害。隨后滴滴公司通報稱,涉案司機在平臺上的注冊信息均為真實信息,但涉案車輛的牌照系司機臨時偽造。根據警方的調查結果顯示,受害人在發現車牌和平臺信息不相符時,選擇了在平臺上取消訂單,并繼續乘坐。
同時,在社交網絡上也掀起了對于滴滴等網約車安全的討論,有多名網友講述自己坐滴滴被性騷擾的經歷。
那么,滴滴需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呢?
據第一財經報道,法律界人士分析,滴滴出行作為平臺方,如果對平臺司機盡到了審慎的審查義務,對于司機臨時起意的各類個人行為,確實無需擔責,反之則要承擔連帶責任。包括滴滴出行在內的網約車平臺應當加強審核,尤其應當加強順風車平臺和業務的審核管理力度。
根據滴滴出行CEO程維日前公布的數據,2017年,滴滴服務了74億次用戶的出行,滴滴每天服務的用戶訂單超過3000萬筆、4000萬人次。有關數據顯示,滴滴已經占據90%多的網約車市場份額。
海量訂單也意味著巨大的安全挑戰。平臺越大,責任也就越大。作為滴滴的投資人,金沙江創投董事總經理朱嘯虎也在其朋友圈發文稱:“國民級的應用必須承擔起國民級的責任。”
而交通部網站11日發布文稱,一些網約車平臺公司在發展壯大之后,不是將必要的社會責任扛在肩上,而是挖空心思地侵害司機和乘客利益。企業必須把保障乘客安全出行和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依法依規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努力提升服務,讓乘客出行更安全便捷,讓司機工作更有尊嚴,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檢驗網約車發展的標準不是“流量”或“估值”,而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第一財經、華爾街見聞、新浪微博等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