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7 20:10:11
一年多以來,重慶樓市的火熱也令去庫存進行得頗為順利。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市場的供應量近2600萬平方米,但市場的去化量高達3700萬平方米。同時,目前重慶各個樓盤銷售火熱,但銷售量卻同比下滑,矛盾的焦點在于近期樓盤新增供應量的減少。隨之而來的是,目前在重慶購買一套新房的隱形門檻已經有所提高。
每經記者 鄢銀嬋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圖片來源:攝圖網
多年以來,重慶一直被業界視為房價洼地,其較為溫和的房價波動也一度被當作城市名片。不過,在經歷了2016年年底至2017年年中的房價上漲后,重慶官方一年內也四次出臺調控政策穩房價。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重慶市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了1.5%。
成交量下降背后,卻是在售樓盤“門庭若市”的畫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近日實地走訪重慶多個在售樓盤后發現,目前在重慶購買一套新房的隱形門檻已經有所提高,“全款”“關系”等詞匯在多個置業顧問口中高頻出現,開盤時間“飄忽不定”的現象也時而存在。
5月的第一個周末,在成都生活工作的陳明(化名)坐著高鐵來重慶看了兩天房。
“太俏了,我先后在兩個區看了5、6個盤,每個樓盤人都相當多,想找個置業顧問介紹一下都要等半個小時。”5月15日,陳明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這樣表示。
黃春敏也直言最近幾個月每到周末就感覺精力不夠,“水都沒時間喝一口,接待完一組客戶就又會被安排好幾組,完全是連軸轉。”黃春敏在重慶沙坪壩西永一個銷售了近2年的樓盤擔任置業顧問,她說,即使是在房價快速上漲的2017年上半年,這種忙碌感也很少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陳明和黃春敏所感受到的重慶樓市的熱鬧并未在成交數量上體現出來。據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一季度,全市商品房銷售面積1571.57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1318.78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1%。此外,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4月重慶市商品房銷售面積234萬平方米左右,較今年3月有所下滑。
事實上,《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近日的走訪調查中也發現,成交量整體同比下滑與購房者整體數量增加正令重慶樓市滋生出一些“怪象”。
“咨詢置業顧問時,他們都會問你打算全款還是按揭,并隱晦(地)表示,在通知開盤時會優先(通知)全款客戶。”陳明表示,盡管各個樓盤并未明確拒絕商貸,但現實是商貸購房者買到房子的幾率遠小于全款購房者。
更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購房者全款資金在手,很多時候也難以如愿。
“所有樓盤的置業顧問基本上都不清楚具體開盤時間,在了解到我可以全款后,他們說開盤前會電話聯系,但我回去后一個電話都沒接到過。”陳明表示,他上周末(5月13日)才通過網絡了解到自己看過的一個樓盤已經開盤。
樓盤開盤前,擬購房者難以獲得準確信息已成為當下的普遍現象。記者近日走訪重慶渝北一個樓盤時,通過咨詢置業顧問獲知的開盤時間大概為6、7月。不過,記者后來聯系到該項目所屬集團的總部人士,了解到的具體開盤信息則是5月下旬,信息不對稱現象明顯。
一年多以來,重慶樓市的火熱也令去庫存進行得頗為順利。重慶市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重慶市場的供應量近2600萬平方米,但市場的去化量高達3700萬平方米,去化量遠高于供應量。
同時,目前重慶各個樓盤銷售火熱,但銷售量卻同比下滑,這一矛盾的焦點在于近期樓盤新增供應量的減少。
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2月5日~2月11日這一周結束后開始到上一周,重慶商品房市場每周新增供應量都未超過100萬平方米,最少的一周僅新增供應量21.6萬平方米。
另一方面,新房與二手房之間存在的細微價差也為上述“怪象”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實地走訪重慶沙坪壩西永一個樓盤了解到,該樓盤上期開盤均價在1.2萬元/平方米左右,而通過鏈家、安居客等平臺查詢的該樓盤二手房均價則在1.3萬元/平方米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重慶樓市存在的“怪象”已經引起相關部門重視。5月16日,重慶市國土房管局便在官網上發布《關于開展市場秩序專項整治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決定于2018年5月至9月在全市開展為期5個月的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工作,嚴查房地產開發商、房地產中介等機構的20種違法違規行為。
“今年以來,我市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些新問題,比如部分開發企業和中介機構收取‘茶水費’、預留關系房源和內部房源等,極大擾亂了房地產市場秩序。”重慶市國土房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重慶將認真貫徹中央關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進一步遏制炒房,促進重慶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事實上,公開資料顯示,自2017年以來,重慶已多次發布調控政策,比如去年1月開始對“三無人員”征收首套房房產稅;去年5月暫停受理二套房公積金貸款;去年9月先后要求商品房取得(不動產權證》滿兩年后才能上市交易和提高二套房首付比例至40%。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