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19 13:29:33
近年中國餐飲市場穩步增長,四川省飯店與餐飲娛樂行業協會會長、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何濤說,但國內餐飲企業仍與國外成熟的國際化連鎖餐飲間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市場上所占份額微不足道,海底撈這類國內餐飲企業從戰略上也在向國際化連鎖企業轉型。
每經記者 謝振宇 每經實習記者 李詩韻 每經編輯 陳俊杰
5月17日晚,海底撈國際控股在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其招股說明書顯示,2017年,海底撈營收總額為106.37億元,近三年內營收的復合年增長率為35.9%。而海底撈業績快速增長的背后也有國內火鍋市場整體爆發的因素。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分析,2017年,火鍋在中國中式餐飲市場占有最大市場份額,按2017年收入計,市場份額為13.7%,超過了川菜的12.4%。其中,川式火鍋約占中國火鍋餐廳市場的64.2%,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火鍋類型。
那么,火鍋超越川菜的說法是否得到行業認可?就此,《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了四川省飯店與餐飲娛樂行業協會會長、成都美食之都促進會會長何濤。何濤表示:“廣義的川菜包含了川系火鍋這個餐飲品類。如果要把川系火鍋單獨列入火鍋品類中,和川菜中其他正餐比較,火鍋13.7%的市場份額確實略高于川菜的12.4%,但包含川系火鍋的川菜仍占據中國中式餐飲市場最大份額。”
海底撈5月17日披露的轉股說明書中顯示,其營業收入及利潤主要來自于餐廳經營業務,占比超過98%。營收總額從2015年的57.57億元按35.9%的復合年增長率增至2016年的78.08億元,2017年的106.37億元;近三年內利潤的復合年增長率達70.5%。
海底撈近兩年一直在迅速擴張,店面數量由2015年底146家增加至2017年底273家。除了開店擴張,海底撈業績快速增長與國內火鍋市場整體爆發的大趨勢相關聯。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分析,中國餐飲服務市場近年來穩步快速增長,總收入由2013年的人民幣26368億元增長至2017年的人民幣39644億元,在此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0.7%。
中國餐飲服務市場由三部分組成,即中式餐飲、西式餐飲及其他餐飲,其中,2017年中式餐飲占有市場份額的80.5%。
海底撈在招股書中稱,所有中式菜品中,火鍋在中國中式餐飲市場占有最大市場份額,按2017年收入計,市場份額為13.7%,超過了川菜的12.4%。其中,川式火鍋約占中國火鍋餐廳市場的64.2%,是中國最受歡迎的火鍋類型。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火鍋餐廳市場的總收入由2013年的人民幣2813億元增加至2017年的人民幣4362億元,在此期間的復合年增長率為11.6%,中式餐飲復合年增長率9.9%。未來預期火鍋餐廳市場將按10.2%的復合年增長率增長,是中式餐飲中增長最快的分部。
從翻臺率、年客量及收入規模等方面來看,海底撈無疑是中式餐飲頭部企業。但要注意的是,在市場競爭方面,無論是中式餐飲市場還是火鍋市場都高度分散。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前5大餐飲企業總共占中式餐飲市場份額不到1%,仍處于競爭紅海。
中國飯店協會發布的2018中國餐飲集團百強榜顯示,2017年火鍋餐飲集團20強企業營業額合計超過440億元。四川海底撈餐飲股份有限公司成為領軍企業,呷哺呷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小龍坎餐飲管理有限公司進入前三甲。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機構數據顯示,2017年,海底撈占有火鍋市場份額2.2%,剩下的五強分別為一個占有0.9%4個分別占有0.8%?;疱伈惋嬍袌龅慕洜I者在食品質量及一致性、性價比、環境、服務、地點、供應鏈及員工培訓程度等方面存在激烈競爭。
對于勢頭正旺的火鍋龍頭們來說仍然面臨一些市場風險和行業問題。“國內火鍋餐飲品牌還是比較脆弱的。”何濤表示,川式火鍋由于油用量大等產品特性,更容易出現食品安全方面的問題,如采購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的食材,使用不可食用的添加劑或不按規定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潲水油、非法回收油的使用。如果企業不能在食品安全方面做好持續性嚴格管理,容易對餐飲品牌造成嚴重損害。
針對火鍋近四年來市場規模復合年增長率超11%,高于中式餐飲行業總計復合年增長率,何濤認為有多元因素。一是,火鍋產品本身在色香味方面特色顯著;二是,相比正餐,火鍋對高技能廚師的需求較弱,更易于標準化、連鎖化推廣;三是,火鍋的發展也得益于火鍋底料實現工業化生產,以及專業化配送體系的建立。海底撈早就擁有自己的工廠和供應鏈系統;四是,從食材的角度,火鍋可以兼容地域特色食材以及能夠批量生產供應的大眾食材;五,火鍋門店可復制性強,開店速度快,易于企業擴張;六,火鍋具備豐儉由人、食材可見、參與性與個性化并存等特點。
近年中國餐飲市場穩步增長,何濤說,但國內餐飲企業仍與國外成熟的國際化連鎖餐飲間存在很大差距,在全球市場上所占份額微不足道,海底撈這類國內餐飲企業從戰略上也在向國際化連鎖企業轉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