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5-25 13:54:51
騰訊或許沒有想到,在科技自媒體領域的第一次出手就掀起了軒然大波,以至于從消息公布至今一直處于風口浪尖。這件事的起因就在于,騰訊興趣內容基金(TOPIC基金)投資了科技自媒體“差評”。
每經記者 李蕾 每經編輯 葉峰
騰訊或許沒有想到,在科技自媒體領域的第一次出手就掀起了軒然大波,以至于從消息公布至今一直處于風口浪尖。這件事的起因就在于,騰訊興趣內容基金(TOPIC基金)投資了科技自媒體“差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幫大家捋一捋事件的來龍去脈,我們也試圖從這個過程中得到一個答案:騰訊到底能不能投資“差評”?
投資“差評”,騰訊收獲大量差評
5月23日,“差評”宣布完成3000萬元的A輪融資,由騰訊TOPIC基金領投,云啟資本、中寰資本跟投。此輪融資前,“差評”曾在2015年10月完成種子輪融資、2016年1月完成天使輪融資,并在2016年8月完成Pre-A輪融資。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騰訊在科技自媒體領域進行的第一筆投資,也是TOPIC基金的第一次出手,但卻為騰訊帶來了大量“差評”,不少媒體人甚至措辭嚴厲地抨擊“騰訊這下真沒了夢想”。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騰訊方面先后多次進行了回應。首先是公關總監張軍最先在朋友圈對此事發表聲明:
這三點說明,記者歸納一下:1、洗稿很難判定,我們也在想辦法;2、不是公司級投資,不能判定為騰訊立場,別上升;3、如果出現違規情況,哪怕是TOPIC基金投資的也一樣會處理。
這個說明,尤其是第三點表態,可能給了不少質疑的業內人士一絲安慰。
接下來,Pony馬化騰的一則回復繼續廣為流傳:
昨日晚間,騰訊官方微信號深夜發聲,內容也算是言簡意賅:
至此,騰訊的“三連擊”式回復也完成,最后提出的“如與騰訊保護知識產權的原則不符,我們將協商退股”明確表明了態度。
只是說到底,作為TOPIC基金在投資上的第一次亮相、騰訊在科技自媒體范疇的第一筆布局,盡調不可能不嚴格,也不能只是簡單地表述為“是業務部門一個XX基金主導的,占很小比例的股份,并非公司級投資,請大家不要以一個團隊的一次決策來斷定為騰訊立場”,這顯然是很不負責任的。
眾所周知,過去數年間騰訊一直致力于擴張自己的投資版圖,甚至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騰訊已經成為中國事實上最大的PE機構”。作為這樣一家成熟的機構,怎么會犯下這種低級錯誤?
TOPIC基金背后,騰訊的投資帝國
首先我們來看看騰訊興趣內容基金。
這只基金發布于2017年年底的騰訊全球合作伙伴大會創想·投資分論壇上,彼時公布的計劃是首期基金2年內扶持百家內容創業企業,通過生態扶持,覆蓋50個內容賽道的創業項目,包括短視頻、圖文、音頻三大內容形式。騰訊開放平臺部兼內容平臺部總經理侯曉楠在論壇上介紹,TOPIC基金將和“雙百計劃”一起,成為推動騰訊開放平臺扶持優質創業者的雙引擎,但與雙百計劃重點關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優質創業者不同,首期騰訊興趣內容基金將重點關注處于初期的內容領域創業項目,包括優質內容CP、MCN和內容服務商。
記者做了一個粗略的不完全統計,2017年騰訊的投資高達125起,與2016年相比增加了27.55%。在這其中,投資的賽道如下:
由此可見,文化娛樂一向是騰訊重點布局的領域,僅在2017年就有34次投資、占總投資數的27%,細分領域涵蓋動漫、短視頻、媒體/自媒體、以及知識付費等方向。
例如,騰訊投資了知識問答平臺“知乎”,新媒體內容創業服務平臺“新榜”,電影原創自媒體“毒舌電影”,專注于深夜情感故事收集、分享的自媒體平臺“Storybook初篇信息”,男性時尚及生活方式自媒體“杜紹斐”,專注于體育產業的媒體服務平臺“懶熊體育”,一站式自媒體內容變現和社群經濟解決方案提供商“面包小課”,微信輕教育平臺“輕課”,以及基于微信的語音圖文直播工具及微信知識變現工具“千聊”等等。
從上述投資項目來看,雖然其中一些的發展也出現了曲折(這里不再展開),但像“差評”這樣剛公布融資信息就引發市場強烈反彈的卻前所未有。
有投資人告訴記者,騰訊此前就已開始向內容創業方向延伸,而不再甘心只是做一個“管道”或者“平臺”。在這一系列布局背后,其實是作為內容平臺方愈來愈深的內在矛盾和揮之不去的焦慮感,“差評”的出現徹底引爆了它。
騰訊到底能不能投資“差評”?
據《新京報》報道,在騰訊發布公告前一個小時,“差評”創始人發表朋友圈:“你們看過《笑傲江湖》么?今天我算是讀懂了。”此外,其又發了幾張自媒體“三表龍門陣”作者在微信質疑騰訊該筆投資的言論截圖,配文稱“被這樣素質的人弄死,我們不服”。
這或許無法直接說明什么,但又反映了很多。
之所以將矛頭對準自媒體“三表龍門陣”,是因為其在最新公號文章中抨擊,“差評”是一家以“洗稿”起家的自媒體,毫無原創力可言,是科技圈最勤勞的搬運工,長期蹲守知乎、微博、公眾號等各平臺,東扒西扒,改頭換面,輔以“廣點通”的流量加持,迅速成長為粉絲眾多的大號。一個洗稿起家的公眾號被騰訊投資,這是一個壞到不能再壞的示范效應:“洗稿沒事、洗稿能壯大、洗稿的代價幾乎沒有。”
同樣自詡文字工作者,記者也深刻地體會過被一些自媒體乃至同行“洗稿”的氣憤和無奈。三表在文章中評價“差評”是“原創環境的破壞者,內容創業的投機者”,得到了不少從業者在朋友圈的聲援。
不過“差評”及其創始人“差評君”顯然不這么認為。
關于這位“差評君”,不多的公開資料顯示他是一名“業內知名的重度社交恐懼”。不過他創立的公司風格卻是張揚的,號稱“用一種科技直男的審美,批判的眼光,互聯網產品的邏輯,打造出如今這個10w+和爆款頻出的差評”。
與高調同步而來的還有很多爭議。業內關于“差評”抄襲、洗稿的指責似乎從未停止,多家科技網站、自媒體幾年前就曾發文稱受到“差評”的抄襲,甚至將相似之處都一一列出,但這些指責也無疾而終。直到這次融資消息的發布,最終引發“雪崩”。
一家公司的品牌理念和品牌價值,不僅僅體現在公關負責人所說的“公司級投資”里,也反映在業務矩陣的每一個環節中。畢竟除了專業投資者,有多少人能準確區分騰訊投資和騰訊TOPIC基金投資呢?
這不,已經有業內人士吐槽了:“騰訊價值觀排名第一的就是正直,不能沒有原則地去追逐利益和熱點。已經被說沒有了‘夢想',不能再丟掉了騰訊人最珍視的價值觀。”
現在,讓我們回到開頭的那個問題。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