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 2018-06-14 08:28:13
雖然2018年的高考已經結束,但屬于考生和家長的“戰斗”遠未停止。“就業前景”“所在地區”“個人興趣”……在填報高考志愿的過程中,考生和家長往往要在多個維度作出權衡。
“從小我就對賽車非常癡迷,夢想著有一天能參與到汽車運動中。盡管沒能成為賽車手,但賽車工程師還是圓了我的汽車夢想。”回憶起6年前,在高考志愿表上寫下“北京理工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那個夏天,現任一汽-大眾拉力車隊賽車工程師的李偉擎直言自己“毫不后悔”。雖然賽車工程師的工作總少不了奔波,有時還要面對條件艱苦的拉力賽場,但在他看來,“在一般人看來,汽車行業比較枯燥,但對于真正熱愛它的人來說,發動機的轟鳴聲卻魅力無窮。”
事實上,與李偉擎一樣懷揣著汽車夢想的年輕人正不斷增多。教育部高校招生陽光工程指定平臺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普通高校車輛工程專業畢業生規模為18000至20000名,與2013年相比增長了近50%。在就業率方面,去年,車輛工程專業全國就業率區間為90%至95%,實現了2015年以來的“三連漲”。
得益于較高的就業率的和行業引力指數,不少高中畢業生對汽車相關專業的熱情高企。但記者調查發現,在選擇專業時,一部分考生仍存在“盲目報考”等問題。
僅有約19%的受訪者了解車輛工程專業
“車輛工程專業是不是就是畢業后去4S店工作?”面對記者拋出的“車輛工程專業是什么”的問題,一位來自安徽的考生給出了這樣的答案。實際上,在參與調查的156名高三畢業生中,僅有約19%的受訪者表示“較為了解車輛工程專業”,表示“不完全了解”的考生占比約42%,“完全不了解”的占比約39%。
據了解,國內高校的車輛工程專業以汽車底盤、車身、電氣設備的設計、制造、試驗研究為主要內容,具體包括汽車總體論證、設計、分析與試驗;汽車主要零部件的設計、分析與試驗;電傳動等科目。目的是為汽車工業培養汽車產品設計、制造、運用、研究和檢測及試驗等方向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強的技術人才。
不同院校開設的車輛工程專業所側重的內容各不相同。以北京理工大學的車輛工程專業為例,其專業內容即包括汽車車身結構和車身造型的設計與研究、汽車電器電子與信息技術、汽車制造工藝、電動車輛技術等。據了解,該專業的主要課程(群)包括計算機系列課程、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課群、工程材料基礎、電工和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基礎、車用內燃機、汽車學、現代汽車實驗學等。
領英的一份最新調查報告顯示,傳統汽車人才大多畢業于清華大學、吉林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院校,這些院校也主要位于傳統的工業基地城市。而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和浙江大學則成為了新能源與智能汽車人才來源最多的高校,成為長三角地區新型汽車人才輸入的重要根基。
在參與調查的156名高三畢業生中,約有35%的受訪者表示,考慮報考車輛工程專業。其中,把“興趣原因”作為報考的首要因素的考生約占32%;認為“利于就業”的考生占40%;承認“跟風報考”的考生約占28%。
在接受采訪時,就讀于清華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的學生秦天汭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大學之前,我喜歡畫畫,喜歡設計,當時最想報考的就是與建筑或車輛工程相關的專業。”
在報考前,秦天汭自主查詢了清華大學車輛工程專業相關的信息,了解了該專業的就業方向等內容,并結合自己的興趣,在大二時選擇了車輛工程專業(汽車車型與車身設計)就讀。他表示自己要努力在本校保研,通過研究生階段的學習進一步提升設計能力。
對此,目前在雷諾F1車隊技術中心實習的廖逸飛也持同樣看法。盡管在高考時,“一心沖著同濟大學汽車專業”的廖逸飛因分數原因被調劑到機械設計專業,但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汽車夢想。
通過自學汽車知識以及身邊老師、同學們的幫助,大二時,廖逸飛加入了同濟大學的大學生方程式車隊——“翼馳”車隊。在2016年中國大學生方程式汽車大賽上,翼馳車隊以938.03分奪得總冠軍,他和隊友們一起刷新了賽事紀錄。
“在車隊里工作三年,我從一個只會簡單維修的新手,到慢慢培養設計能力,再到負責重要的懸架設計,我學到了非常寶貴的知識。”在廖逸飛眼中,盡管專業并不完全對口,但對汽車的熱愛讓他堅持了下來。
內涵與外延不斷豐富 車輛工程專業變革正當時
毫無疑問,世界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的轉型正重新定義汽車人才。隨著傳統機械制造領域與電子信息互聯網領域的逐漸融合,這場技術革命讓汽車產業的邊界更加模糊,人才需求也因此呈現出多元化趨勢。
“要注意到,隨著智能技術在制造、金融、零售等領域的深入應用,人工智能為畢業生就業創造了更多機遇。”據高等教育管理數據與咨詢的專業公司麥可思專家馬妍分析,隨著產業升級,各行業中與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有關的崗位需求會進一步擴大。
汽車產業的不斷轉型與國內汽車市場的擴張正帶來巨大的汽車人才缺口。領英2017年行業人才吸引力指數(流入人才/流出人才)顯示,2017年汽車行業整體的人才吸引力指數僅次于互聯網和房地產行業,同時,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領域對具有跨行業背景的復合型人才需求旺盛。
由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人才領域人才需求將達到85萬,缺口尚有68萬;在智能網聯方面,《中國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整個行業智能網聯汽車人才總量不足2萬人。尤其是研發人才缺口過大,嚴重制約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
“高校里面是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多學科的地方。我們現在的汽車產業越來越多的是需要學科的交叉。”天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姚春德認為,高校有條件率先開展新能源與智能汽車領域的跨學科研究。
事實上,作為汽車人才培養的“基石”,大學教育正發生著相應的改變。以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為例,2016年,汽車工程系在清華大學內率先開始實行大類招生試點。本科階段,所有學生大一都在機械大類或電子大類里學習,第二年再分到車輛工程專業就讀。
同時,在專業設置上,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在本科階段新增設了車輛工程(電子信息方向),在研究生階段增設了智能車輛、先進動力兩個專業碩士方向。通過全面更新相應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系試圖培養出更多適應未來汽車發展的“新型人才”。
“之所以作出這樣的改變,是因為學校意識到,在行業發展的新趨勢下,單單基于車輛工程學的教育已經滿足不了需求,學生更需要綜合性的知識。”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主任楊殿閣如是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