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14 14:18:38
6月14日,在2018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表示“經濟全球化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陳四清說,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開始的“美國優先”和“貿易戰”,再到現在的意大利危機,后面還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南美受到的沖擊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金融治理是最困難的時候,因為經濟全球化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
每經記者 冷輝 每經編輯 畢陸名
圖片來源:攝圖網
6月14日,在2018第十屆陸家嘴論壇上,中國銀行董事長陳四清表示“經濟全球化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陳四清說,從英國脫歐,到特朗普開始的“美國優先”和“貿易戰”,再到現在的意大利危機,后面還會發生什么誰也不知道,南美受到的沖擊也很大。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的金融治理是最困難的時候,因為經濟全球化現在是最困難的時候。
同時,陳四清認為,目前也是經濟全球化最有希望的時候,也是全球治理最有希望的時候,這種希望源于中國進入了新時代。在新時代下,中國按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想來推進全球化,按照共享共建的原則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及全球金融治理。
近年來,新興經濟體的市場作用越來越大。按照購買力的評價,2008年新興經濟體占全球GDP份額51.2%,到去年已經達到59%,增長了近8個百分點,這還是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從增長來看,過去十年,新興經濟體的年均增長5.1%,比發達國家高出3.9個百分點。從全球貢獻來看,新興經濟體在2017年貢獻率已經達到80%,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不過,新興經濟體也遇到很多不公平的待遇。發達經濟體通過量化寬松、加息,可以把所有的風險轉移。美國金融危機2008年發生以后,其實看經濟的波動線,美國沒有受到大的影響,真正的影響都轉向歐洲、轉向新興經濟體、也轉向了中國。
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金融治理體系出現了問題。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國際資源配置效率很低,大量剩余資金在套利,只有中國在支持實體經濟,全球虛擬經濟的成分仍然很高。二是發達國家貨幣政策的負面外溢效應很強。盡管對發達國家不滿,但大家都把外匯儲備用美元來儲備。三是金融風險防范機制不完善。各個國家特別是新興經濟體國家主要靠外匯儲備防范風險,但是這些外匯儲備隨著貨幣寬松政策的推行,早就“打折”了。
在這個全球最有希望又最困難的時候怎么推進全球的金融治理?
陳四清提出三點建議,第一,新興經濟體要練好內功,把自己的事情辦好,把自己的實體經濟建設好,把自己的金融體系建設好。全球金融治理方面,要完善內部治理機制、完善國家的監管體系和金融體系、完善區域的金融體系治理,同時防止過多的泡沫化。
第二,發達經濟體要加強政策協調,減少負面溢出效應。負面溢出效應有部分會回流到發達經濟體內部,有些國家應當承擔。有些國家最后會為“自我優先”的政策吃到苦頭,不顧周圍的鄰居要把自身建設好是很難的。在全球一體化情況下,不能“各人自掃門前雪“。
第三,要加強金融互助,完善治理體系。特別是在一攬子貨幣建設里面,新興經濟體要更多地增加分量。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一定要打破美國的一票否決權。中國在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方面,還要走更長遠的步伐,人民幣國際化的路子還很長。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