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4 20:44:08
《2017年中國醫藥物流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藥物流總額達到3.02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國內醫藥物流總額度將達到3.8萬億元。由于政策和藥品特殊屬性等問題,醫藥電商去年僅占整個醫藥流通的1%。不過,順豐,郵政、京東、DHL等企業看好醫藥物流,及國控、上藥、華潤、九州通等原有流通巨頭,紛紛加碼物流配送中心建設。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梁秋月
醫藥流通領域,順豐又有新動作。
6月22日,順豐在京對外發布“順豐醫藥供應鏈‘方案+’”和“順豐醫院‘方案+’”解決方案,并與哈藥集團有限公司、太安堂旗下廣東太安堂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修正藥業旗下吉林精一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順豐醫藥事業部負責人馬建聰在現場指出,順豐醫藥要從單一客戶物流場景向全供應鏈需求解決,進行轉變。
發布會現場圖 劉洋攝
《2017年中國醫藥物流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醫藥物流總額達到3.02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國內醫藥物流總額度將達到3.8萬億元。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早在2014年3月,順豐就成立醫藥物流事業部,2017年10月更是成立醫藥事業部。時至今日,醫藥物流已成為順豐重要的利潤增長點。不止順豐,郵政、京東、DHL等企業在不同程度上介入醫藥物流,還包括國控、上藥、華潤、九州通等原有流通巨頭,也紛紛加碼物流配送中心建設。多方對壘,一觸即發。
馬建聰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采訪時表示,藥品流通市場雖然尚處于零散及碎片化狀態,不過集中度會慢慢提高,因此他判斷,“這也是一個競爭要來臨的時刻”。而對決的關鍵,是科技。
“從整個競爭格局來看,目前醫藥物流尚無絕對的寡頭,市場前景還是非常好的。”6月22日,馬建聰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采訪時表示。
從2014年3月成立醫藥物流事業部以來,醫藥物流已成為順豐重要的利潤增長點。順豐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冷運食品與醫藥業務高速發展,不含稅營業收入達22.59億,同比增長59.70%。
數字飄紅的背后,是順豐對基礎設施、設備的完善與建設。公開資料顯示,目前,順豐已擁有多種冷鏈包材、227臺醫藥專業冷藏車、3個GSP(藥品經營質量管理規范)醫藥倉、28個集散點、960個覆蓋區縣。
不僅是順豐,京東、郵政、DHL等國內外第三方物流也紛紛入局醫藥配送,行業內原有的國控、上藥、華潤、九州通等巨頭亦紛紛加碼物流配送建設。
業內人士指出,國控、上藥等原本體制內的流通巨頭,更多地將精力集中在商業業務上,其主要特點便是強大的倉儲能力。不過,倘若涉及長距離運輸,尤其是跨省運輸,則一般采取外包方式。
作為醫藥行業之外的攪局者,相較之下,順豐的倉儲能力不及原有流通巨頭。“順豐更偏重在供應鏈端的優化上面。”馬建聰說,順豐同時還擁有全國網絡這一優勢。
與原有流通巨頭和順豐這樣的攪局者不同,京東、阿里的入局則有自己的考量。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電商平臺并非光從物流的角度切入。它所挑戰的是傳統的醫藥流通格局,想通過互聯網的方式將以往醫藥流通中不合理的環節去除。由于政策和藥品特殊屬性等問題,醫藥電商去年僅占整個醫藥流通的1%。
雖然相較于其他行業,醫藥行業有著特殊屬性,變化緩慢。不過,在“兩票制”等政策背景、醫療和健康需求日增的宏觀環境下,馬建聰對藥品流通市場持樂觀態度。他指出,目前,藥品流通市場是良性且發展的,政策也越來越明朗,在尚無寡頭出現的局面下,順豐是“義無反顧的,一定要往這方面去努力”。
正因醫藥物流目前尚處于零散與碎片化狀態,同時,嚴格按照GSP和相關質量體系去操作的企業并不多見。因此,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采訪時,馬建聰判斷,參與者都注意到這一機遇,行業內集中度會慢慢提高,因此,這也是一個競爭即將來臨的時刻。
實際上,在包括順豐在內的第三方物流進入這個規模超千億的市場時,戰爭就已打響。而隨著政策環境的改善、行業的逐漸放開、入局者日益完善的“排兵布陣”,醫藥物流無疑將迎來升級戰。
應對升級戰,科技成為順豐的“殺手锏”。馬建聰表示,順豐在科技上的投入,與藥品的嚴謹性是高度匹配的。而在今年5月,順豐創始人、總裁王衛在接受采訪時也曾直言,未來快遞業要面臨的競爭,不是來自同行,而是像Google一樣的高科技公司。
九州通醫藥集團冷鏈事業部總經理姚共親曾在采訪中指出,藥品冷鏈最難監管的在運輸端。對于傳統快遞布局醫藥物流,還需要做好信息化對接以及儲備專業的醫藥物流人才,并要做好穩定性試驗等工作。
對此,順豐科技副總裁江林修在現場分享時表示,“我們采用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結合現代化運輸管理系統,搭建醫藥物流可視化平臺,讓廠家的藥品運輸全程信息可視化”。同時,順豐副總裁劉曉利也在現場推出順豐醫療行業解決方案V1.0版,囊括醫院駐點標準、系統自動下單、定制藥品包裝等13項能力的醫院解決方案,及包括順豐醫藥溯源平臺、綠色溫控包裝、全程溫度可視等9項能力的醫藥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也有業內人士對此指出,入局醫藥物流的當務之急是吸納足夠多的專業人才。雖然順豐在2017年正式入局醫藥物流行業時,一度“抽水機似”地挖人,不過其人員配備能否追得上日益豐滿的業務,則有待觀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