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日報 2018-06-25 10:13:03
資管新規正式發布已近2個月,對銀行、券商、保險等機構的業務都帶來了哪些影響和改變?本報請專家作出解讀。
圖片來源:攝圖網
距資管新規正式落地已近2個月的時間,資管新規的效果逐漸顯現,保本理財的占比逐漸減少,凈值化轉型加速。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金融機構應向投資者傳遞“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理念,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銀行理財受到的影響最大。
《證券日報》記者了解到,根據融360最新監測數據顯示,上周(6月15日-6月21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064款,較上周減少了148款。其中,3個月以內理財產品占比為22.86%,較上周略微上升0.02個百分點。
對此,融360理財分析師劉銀平昨日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年中時期銀行為了沖業績,短期理財的發行比例會有所增加。不過下半年3個月內理財產品的發行比例會繼續下降,并且產品的平均期限也會繼續拉長。
從不同收益類型理財產品來看,上周保證收益類理財產品160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8%,保本浮動收益率理財產品34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30%,非保本浮動收益率理財產品1483款,平均預期收益率為4.99%。其中,保本理財產品占比為25.33%,較(6月8日-6月14日)下降了1.64個百分點,下降趨勢較為明顯。
另外,銀行理財凈值化轉型效果逐漸顯現。光大銀行遵循資管新規的相關要求,日前正式推出“陽光金日添利1號”固定收益類開放式凈值型理財產品。據悉,“陽光金日添利1號”為行業內首只全面符合資管新規的凈值型理財產品。
根據融360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136款,環比增加72.15%,占比為1.12%。
值得一提的是,融360監測的數據顯示,上周(6月15日-6月21日)結構性存款發行量共47款,其中股份制銀行發行量最大,為32款。這47款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12%,其中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4.98%,美元結構性存款的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為2.81%。
對此,劉銀平表示,目前人民幣結構性存款均保本,外幣結構性存款部分不保本,總體來看結構性存款的本金安全度是很高的,但是收益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不過目前設置接近于100%觸發預期最高收益率條件的假結構性存款仍然存在,銀行變相加息不利于市場公平競爭。
資管新規落地以來,隨著保本理財逐步退出,疊加存款總量稀缺,結構性存款快速增長。央行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9.26萬億元,同比增長53.9%,增速較去年同期高42.9%;5月末結構性存款余額較2017年末增長了2.31萬億元。
廣發證券銀行組首席分析師倪軍認為,今年以來,結構性存款快速放量,是存款稀缺情況下,銀行加價爭奪存款負債的囚徒困境現象。近期監管也開始關注,6月8日銀保監會和央行聯合發文《關于完善商業銀行存款偏離度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在偏離度約束目標和超標懲罰力度上都有所放松,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緩解月末、季末銀行間過度高價爭奪存款的現象。雖然監管相對呵護銀行體系表內穩定,但由于總量增速有限,疊加同業負債占比限制、流動性指標考核等因素帶來的存款結構不平衡因素,未來表內存款爭奪現象仍將延續。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