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新文化人物

每經網首頁 > 新文化人物 > 正文

音樂人姚謙 :現在的音樂付費機制很完善 收的到錢但好作品不多 太多作品是帶有目的性的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6-27 15:58:28

6月24日,藝術史學者、《細讀文藝復興》作者楊好特邀華語歌壇著名詞作人、作家姚謙先生,在北京展開了一場主題為“文藝復興與我們”的閱讀分享會。分享會中姚謙、楊好分別從別樣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對于藝術與閱讀的見解,并在會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聊起了對音樂、對藝術、對人生以及對當下文化領域一些現象的新體會、新感悟。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每經編輯 杜蔚    

微卷的頭發,黑框眼鏡,一身黑色的休閑裝,這位坐在面前、時不時露出孩子般驚奇和笑容的音樂人姚謙,曾寫出王菲的《我愿意》、辛曉琪的《味道》、蕭亞軒的《最熟悉的陌生人》、劉若英的《原來你也在這里》《知道不知道》……他創作的詞曾留存一代人的青春記憶。

6月24日,藝術史學者、《細讀文藝復興》作者楊好特邀華語歌壇著名詞作人、作家姚謙先生,在北京展開了一場主題為“文藝復興與我們”的閱讀分享會。現場,有讀者感嘆:“這是一場大眾流行音樂與西方古典藝術的精神對話,是從音樂、藝術、閱讀方面對文藝復興的三位一體解讀。”

分享會中姚謙、楊好分別從別樣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對于藝術與閱讀的見解,并在會后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聊起了對音樂、對藝術、對人生以及對當下文化領域一些現象的新體會、新感悟。

▲當天的分享會中姚謙、楊好分別從不同的視角,講述了自己對于藝術與閱讀的見解

姚謙:音樂真人秀我不反對,但我沒辦法面對設定好的腳本

談起“文藝復興”,大多數人或許會覺得那正是姚謙歌詞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但在曾有著多種身份、多樣經歷的姚謙看來,卻是一種享受。“藝術收藏品里有很多人的閱讀心得,很多人的生命累積,這是最好的、最有價值的閱讀。寫歌其實和收藏是一樣的。”

大概一周多前,姚謙曾在微博上寫下“幾乎寫不了和愛情相關的創作很久了,當旁觀者也挺好”,談及原因,姚謙笑著和每經記者聊起了近幾年來心態上的變化。

“我已經沒有二十七八歲時寫《我愿意》的那種感情。”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姚謙,在幾次之后,終于明白“寫作不是才華”。

姚謙的切身體會和感受告訴他:“誠實的寫作其實跟你的感受度、你的生理、心理、以及你面對的時代是有關的。因為你的年紀過了,所以對愛情的想象、對愛情的感受也沒有那么強烈了。我當然可以很矯情的復制一個類似的東西,但是那個東西自己覺得挺惡心的。后來我寫不出來就不寫了。”

▲分享會結束后,姚謙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的采訪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正值臺灣地區流行音樂鼎盛年代,姚謙進入一家小唱片公司,負責寫稿、打雜、陪歌手錄音等工作。隨后,臺灣地區唱片業迎來黃金時代,姚謙策劃制作了張清芳、江蕙、伍思凱等紅極一時的歌手專輯。后來,他又發掘了蕭亞軒、江美琪等新生代歌星。

2000年,隨著網絡和數字音樂的興起,唱片產業逐漸衰落,姚謙度過了“密集寫歌發表的十年”,也曾過懷疑寫歌的動機與意義。如今,走過那段時間的姚謙,在面對每經記者“藝術和商業沖突”的提問時,坦言“一直都是,一直都有。但后來我發現,情懷和商業是不沖突的,就像絲綢之路,最開始是為了經濟和商業,但是卻帶來了文化的深度交流”

十幾年過去,再次談起唱片產業的發展,姚謙總結道:“中國音樂現在的付費機制很完善,收的到錢,但就是好作品不多。”

“其實好作品一直都有,但是音樂平臺的壓力和品味導致觀眾聽到的好作品少。因為音樂平臺,可能會更愿意選擇一些具有高知名度、高流量、但作品不是很好的人,而不愿意選擇一個低知名度、作品很好或原創性很強的創作者。”

在他看來,這背后的原因“和電影完全一樣”。“現在很多人太急于求成,大家都想著上市,讓投資者投資,然后分錢走人。但是當一個文化產業都是充滿這樣的執行者和目的時,就很難有續經營,因為人才是需要經營的。現在太多的作品是有目的性的。很多好的作品不會得到平臺的支持,因為不會帶來很大的流量和收益”

隨后,在被問及對近幾年來火熱的音樂真人秀節目的看法時,姚謙更多用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客觀的表示:“我一直不上這種節目,不是對這個類型排斥。雖然一開始是排斥,但后來接受了,因為我理解了它的必要性。”

“我到現在都不喜歡有很多音樂人,經常上這些節目講一些編好的劇本,就像背書一樣,背久了真的會對人產生影響,我自己不想參與這樣的游戲,沒辦法面對設定好的腳本。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又特別感謝這些真人秀的音樂節目,因為他們起碼沒有讓大家忘掉還有聽音樂這件事情。”

如今,笑稱進入“初老之年”的姚謙用“好奇心”三個字總結了自己當下的狀態。旅行、藝術收藏、寫作、監制紀錄片等,一切感興趣的他都去嘗試。“我常說我現在就是愛玩。未知是一種好玩,我現在對未知充滿了各種的好奇心。現在身上沒有擔任任何角色了,所以到了一個滿足好奇心和自由的階段。”

楊好:知識付費是企業者經營企業的一種方式,而不是未來知識的走向

“我覺得每個產業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共同性。中國藝術產業也有自己的發展。其實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局外人,因為我的工作更多的是寫作、表達,更多的是對生命和世界的好奇,所以我不停的跳來跳去,我不太希望把自己局限在某個產業上”談起對藝術產業的理解,楊好這樣解釋到。

電影、哲學、比較文學、藝術史、藝術商業……楊好不斷在嘗試與選擇中尋找并前進著。如今的楊好,一天約見四五撥人是常態,看起來像個不折不扣的創業者。

采訪談話中,當每經記者用“選擇的勇氣”來形容楊好在多個領域的嘗試時,楊好笑著打斷道:“我覺得替換一個詞,就是不是‘勇氣’,更多的是自信。是源于我對世界的認知是有自信的。”

作為目前國內文藝復興研究領域最年輕的專業學者,楊好對藝術的解讀以及知識的認知有著自身獨特的體驗。楊好認為,文藝復興的美妙之處正在于藝術家得先成為人,才能成為藝術家。成為人,不意味著一定成為被人崇拜的、神圣化的人,因為人的復雜性太強了,那些大師們可以享受人的所有狀態,世俗的狀態也好,神圣的狀態也好,正因為這些才讓人生變得有意義和有吸引力。

當天的對話以閱讀沙龍的輕松形式呈現,隨后,在談起對當下知識付費的看待時,楊好指出:“我不贊成知識付費。因為我覺得知識付費不是碎片化表達的問題,而是局限了人類思考”

在她看來,這個時代獲取知識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為什么現在面對面的交流依舊存在,是因為面對面交流時,你是在思考的,是思考和思考的碰撞。但是你去聽知識付費時,是不會有這樣的碰撞的,因為知識付費告訴你的就是一遍“敘述的百度”。

未來世界對思想會變得越來越寬容。就好比你看到一副畫會有一萬種反應,但是知識付費只告訴了你一種知識的可能性。“我認為,當下的知識付費是生產者、企業者經營企業的方式,但絕不是未來知識的走向。如果大家把“玩上市”的這種手段,誤認為是未來知識的走向,這是非常可悲的。企業怎么玩,都沒有關系,因為它是被當成一種產品,但是這和知識是完全沒有關系的。”

事實上,在藝術領域擁有多維度視角和經歷的楊好,時刻不忘用“寬容”和“開放”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在被問及接下來是否會在影視文化、音樂等藝術方面的嘗試時,楊好坦言“會有的,因為我不希望把自己所學的僅僅變成藝術理論,而是希望有更多延展和跨界交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姚謙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