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07-23 07:47:54
自4月資管新規落地后,資管新規的部分配套細則也于上周五落地。本次配套政策的落地給市場吃了“定心丸”,掃清了此前困擾市場的部分不確定因素。
自4月資管新規落地后,資管新規的部分配套細則也于上周五落地。本次配套政策的落地給市場吃了“定心丸”,掃清了此前困擾市場的部分不確定因素。
尤其是央行發布的《關于進一步明確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指導意見有關事項的通知》以及銀保監會發布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思稿)》,給原本受資管新規沖擊最大的銀行理財的轉型帶來些許喘息空間。特別是攤余成本法計價適用范圍的進一步拓寬,紓解了短期銀行理財的客戶端難以接受凈值化轉型的問題,分析人士普遍認為,此舉將大為緩解商業銀行在過渡期內負債流失的壓力。
此外,盡管上周五出臺了不少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但仍有一項重要的文件尚未公布——《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未來,商業銀行剝離理財業務單獨成立子公司將是大勢所趨,目前已有12家銀行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子公司管理辦法的及早出臺,將加快銀行理財子公司取得實質性進展,尤其是對于尚無宣布成立子公司的四大國有銀行來說,其都在等待細則落地后謀定而后動。
盡管配套細則在資管新規出臺后3個月才落地,但在這3個月期間,銀行并未停止轉型,只不過,目前的轉型效果并不理想。
對銀行理財來說,資管新規帶來的最大挑戰,無疑就是要求打破剛性兌付,實現產品的凈值化轉型,但這絕非易事。
“凈值化的挑戰真的很大,市場對凈值化產品的接受會有很長的過程。”一股份行資管部人士稱。
恒豐銀行研究院執行院長董希淼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個人投資者仍是銀行理財產品的主要投資者,部分客戶會難以接受“剛兌”打破,尤其是中老年客戶是否接受面臨不確定性。多數銀行已經普遍習慣預期收益率型產品形式,對于凈值型產品需要一定的適應期和窗口期。
銀行理財之所以在凈值化轉型過程中壓力較大,是因為資管新規鼓勵標準化產品采用市值法估值,這樣一來,理財產品的凈值會隨資產價格的波動而波動,這既不符合理財用戶長久以來所習慣的預期收益型產品的特性,也加大了理財產品的集中贖回壓力。
實際上,銀行理財從業者普遍認為凈值化轉型挑戰大,也是因為“初戰碰壁”。資管新規落地后,已有不少銀行開始嘗試發行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但效果并不理想。
“資管新規發布后我們嘗試發行了幾款符合新規要求的理財產品,跟我們預期一致,客戶不太接受,賣得非常不好。”一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稱。
另一國有大行的資管部人士也坦言,雖然現在都在嘗試發行新產品,但挑戰很大,例如面臨著客戶對凈值化產品、1年期以上的產品接受程度低、私募產品客戶資源有限等問題。
而《通知》此次對攤余成本法的適用范圍予以一定拓寬,被市場普遍認為是對整個資管新規關于標準化產品市值法估值最大的讓步。
《通知》表示,過渡期內,對于封閉期在半年以上的定期開放式資產管理產品,投資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到期的債券,可使用攤余成本計量,但定期開放式產品持有資產組合的久期不得長于封閉期的1.5倍;銀行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在嚴格監管的前提下,暫參照貨幣市場基金的“攤余成本+影子定價”方法進行估值。
一銀行業分析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此條對銀行理財來說是重大利好,減少了銀行理財的轉型壓力,意味著過渡期內,作為銀行理財的主力產品,預期收益型理財模式仍能持續,只不過產品久期受一定限制,但至少可能解決理財客戶的接受問題。畢竟銀行理財客戶習慣了預期收益型產品,凈值化產品短期內很難接受。
早在2015年,光大銀行率先公告,董事會同意設立理財業務全資子公司,該事項還需報請監管機構審批。同年,浦發銀行和中信銀行也相繼公告稱,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
不過,由于彼時監管政策不明朗,這三家設立理財子公司一事再無下文。資管新規為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帶來轉機。根據資管新規要求,主營業務不包括資產管理業務的金融機構應當設立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資產管理子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強化法人風險隔離,暫不具備條件的可以設立專門的資產管理業務經營部門開展業務。
資管新規落地前后,多家銀行宣布成立理財子公司,截至目前,已有12家銀行就此公告。不少受訪人士認為,成立理財子公司,一方面是利于將作為代客理財的資管業務從銀行體系獨立出來,實現風險隔離;另一方面也符合國際主流做法。此外,子公司會有相對靈活的市場機制,也可按要求申請多種金融牌照,豐富產品體系。
但銀行的顧慮同樣很多,作為總行層面的一級部門,一旦獨立出去,是否還能向以前那樣獲得總行其他部門和分支機構的業務聯動和支持,則是目前不少銀行理財部門高管所擔心的。
“成立子公司最大的不利,就是脫離了與母行天然的緊密聯系。相應的,與母行其他業務條線的聯動也會有所弱化,尤其是在銷售渠道和資產提供方面。”上述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說。
“分家過日子”并不容易,來自母行的支持弱化的可能不僅是資產端和銷售渠道,對風控機制、流動性管理、后臺IT系統、投研能力等都是不小的考驗。
“銀行資管部門的風控制度是依托總行的風控體系的,高收益資產的風險審批由授信審批部門負責,機制比較嚴格。如果銀行資管部門獨立成子公司后,就要自己建立風險審批機制,這其實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上述國有大行資管部人士說。
招商銀行資管部副總經理魏青稱,該行的資管事業部目前有200多人,若成立子公司,可以直接把部門整體剝離出來,一個公司的雛形也能很快建立起來。“但挑戰也很明顯,以事業部形式存在的時候,我們沒有自己的IT交易系統,也缺乏特定領域投資的專業研究人員,這些都是子公司成立后要自己建立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波申請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的操作中,股份行走在了前面,截至目前,尚未有一家國有大行對外公布此安排。對國有大行來說,設立理財子公司的挑戰和顧慮更多。
“國有大行已經實現了大型集團化運作,旗下有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等,若再單獨設立銀行理財子公司,勢必會與其他兄弟公司目前所做的業務有交叉,如何整合這些公司的資管業務,現在都還在探討。對我們銀行資管部來說,我們不希望因為要設立子公司,使得自己的業務資源變弱。因此,如何設計機制體制,保障理財子公司設立后能更好地適應新形勢,這是一個重大課題。”另一國有大行人士稱。
該國有大行人士還補充道,該行未來可能在成立理財子公司的同時,總行層面仍保留資管部。在分工方面,子公司負責理財運營,資管部負責管理。“但這些都還沒有成型,只是在內部討論,預計理財新規出臺后會加快推進步伐”。
目前,銀保監會已起草《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待《辦法》發布后,將作為《辦法》配套制度適時發布實施。
據了解,在“資管新規”、《辦法》和《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三者的關系和定位方面,《辦法》為“資管新規”的配套實施細則,并與“資管新規”監管要求保持一致,擬適用于銀行尚未通過子公司開展理財業務的情形。《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擬作為《辦法》的配套制度,其適用的監管規定與其他同類金融機構總體保持一致。
受訪人士認為,這也就意味著,理財子公司所要遵循的資管業務監管規則,或將比銀行理財部門的稍松,這也是鼓勵銀行成立理財子公司。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