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7-25 13:45:55
自2017年開始,眾多資本將眼光投入到線下演出市場,希望整合音樂資源,探討文化產業新方向。昨日(7月24日),在北京舉辦的“2018音樂中國博覽會上”,操盤了草莓音樂節、長城電音音樂節等眾多音樂節以及一眾演唱會的操盤手們共同聊了聊現場音樂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每經記者 溫夢華 每經實習記者 張春楠 每經編輯 杜蔚
作為一種娛樂方式,隨著90后、00后逐漸成為消費主體以及影視、游戲、短視頻、直播等娛樂產業的多元化發展,快速發展的音樂產業近年來也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并受到資本青睞。
據道略音樂產業研究中心發布的《2018音樂產業指南》,2017年中國現場音樂演出增速達到30%,收入為48.57億元。不過,在營收規模上演唱會仍然是最能賺錢的板塊,2017年現場音樂收入增長5.57億元,其中演唱會票房增長達到4.18億元。
▲演唱會現場(攝圖網/圖)
數據顯示,2017年音樂類企業融資事件共計76起,涉及公司71家,其中6家企業融資金額達到了億元以上。今年1月份,華人文化宣布聯合全國21家龍頭演出公司成立一家演出公司CMClive華人文化演藝公司,打造成為中國最大的演藝平臺。
事實上,自2017年開始,眾多資本將眼光投入到線下演出市場,希望整合音樂資源,探討文化產業新方向。昨日(7月24日),在北京舉辦的“2018音樂中國博覽會上”,操盤了草莓音樂節、長城電音音樂節等眾多音樂節以及一眾演唱會的操盤手們共同聊了聊現場音樂的現狀及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2017年全國音樂節演出增長近10%,但音樂節難賺錢
“中國電子音樂的發展太快了。”談起電子音樂,已經在中國做了4場電音音樂節的深圳兄弟時光文化CEO Paul Neuteboom,用尚不太熟練的漢語如此感慨道。
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舉辦音樂節222臺,保持著同比增長近10%的增速,其中綜合類音樂節占到147臺,占比66.2%。2017年音樂節票房達到5.80億元,同比增長20%。
數據顯示,雖然市場綜合類音樂節市場主流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但現場演出越來越細化,其中電音、搖滾等細分音樂越來越成為現場音樂偏愛的門類。在去年舉辦的音樂節中,電子音樂節達到47臺,同比增長95.8%。
但值得注意的是,同質化的內容和體驗、缺乏專業的團隊、粉絲粘度不高……這些尚且面臨的問題,使得真正有質量并能夠實現盈利的音樂節少之又少。現場,在被問及音樂節未來市場增量在哪、“錢”如何賺時,在座操盤了草莓音樂節、ATM天漠音樂節、長城電音音樂節等一眾專業人士紛紛表示音樂節目前賺錢的很少。
▲草莓音樂全國音樂節全國運營總監張翀碩、長城電子音樂節創始人SuKi、夏季之聲郭海、深圳市兄弟時光文化傳媒有限公司Paul Neuteboom現場討論(主辦方供圖)
就連成功打造并形成品牌連鎖化的草莓音樂節,在談起這個問題時,其全國營運總監張翀碩也表示很多是“天時地利”的結果。
“雖然草莓音樂節在2009年剛開始第一場就賺錢了,但是其商業模式是不可借鑒的,因為有著太大的偶然性,當時我們也做了一些很專業、很純粹、很好看的音樂節,但都是賠錢的。后來想能不能做一個掙錢的音樂節,藝人比較平民化,所以草莓音樂節就出來了。”
在張翀碩看來,“電音音樂節更是沒有賺錢的。要賺錢就別選文化產業,而文化產業里要賺錢音樂要靠后,音樂領域里要賺錢音樂節又得靠后。”
MTA天漠音樂節、張北草原音樂節創始人李宏杰也表示國內大多數是“一次性”音樂節,“很多演出商是以一種沒有耐心,急功近利的心態來辦音樂節的,他們以為做了音樂節就能賺錢,但其實即使是國際頂級音樂節在前幾年也是處于虧錢狀態的。”
這種打算賺了錢就跑的心態導致一些音樂節用戶體驗極差,“很多音樂節除了壓軸藝人能作為噱頭外,其他環節對用戶根本沒有吸引力。”
而對藝人的依賴,也讓“音樂藝人價格高”這一話題在討論現場被頻頻提到。這也是眾多音樂節虧錢的一大原因。
“近兩年來中國的電音發展很快,但是很少有主辦方愿意來辦音樂節,因為大部分都是賠錢的。原因就是藝人的價格過高,和十多年前相比,已不僅僅是高一倍兩倍的報價。”現場,長城電子音樂節創始人郭強談起了自己的體會。
對此,Paul Neuteboom表示未來希望能在音樂節中挖掘更多元素。“現在很多音樂節大家都在看藝人,但是我希望能發現更多的元素,讓觀眾不僅僅看藝人。就像草莓音樂節一樣,讓草莓成為音樂節的一種文化。”
大中型演唱會增長困難 小型場館演出迎來爆發
除了音樂節之外,對于大多數歌迷,演唱會也是接觸現場音樂最常見的方式。
▲疆進酒·OMNISPACE主理人左野、蝸牛的家主理人郭小偉、樂童音樂副總裁鐘靈、MAO中國內容運營總監河岸、上海Modern SKYLAB主理人陸保金、音樂房子董事長陳滌,圍繞酒吧與LiveHouse的演出空間、音樂人及音樂業態之間的關系展開熱烈交流(主辦方供圖)
不過,受到知名藝人稀缺的影響,觀眾最熟悉的大中型演唱會數目在2017年則出現了同比下滑,下滑幅度達到16.6%,場次數目甚至下滑到2015年水準。盡管在票房收入上,大中型演唱會的地位仍然不可撼動,占據了總票房的九成,而頭部藝人成為絕對的票房拉動力量。
雖然大型演出能賺足眼球和票房,但其實對于大部分音樂人來說,小型場館才是音樂人真正的舞臺,能給新生力量提供磨煉和出頭的機會。小型場館的演出市場往往能反映出音樂產業的發達程度。
根據《產業指南》,小型演唱會以及Live house等小型場館在2017年迎來爆發,甚至整體拉動了現場音樂數量的增長。2017年小型演唱會達到1667場,數量增長超過50%。live house的演出也超過1.2萬場,增幅達到32.2%,同時票房增幅為51.2%,達到1.25億元。去年也是Live House票房首次突破億元。
其中團體偶像的爆發成為小型演唱會的契機。SNH48的運營公司上海絲芭全年演出945場,撐起了將近6成的小型演唱會市場。
▲SNH48演唱會(東方IC/圖)
而Live house起源于日本,與普通的音樂酒吧不同,Live House的演出場地和音響效果常常是專業級的,由于觀眾和藝人距離非常近,演出氛圍和效果甚至超出大型體育館。
對于真正愛音樂的人來說,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開一間Live House,玩自己喜歡的音樂是一件再幸福不過的事情。但是面對一、二線城市高額的房租、水電等成本,Live House做到收支勉強平衡并不容易,甚至虧損也屢見不鮮。如何讓愛好生存下去是每一個因為愛音樂從事Live House的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如果不能節流,只能開源。“其實很明顯如果想掙錢,Live House不是一個特別好的商業模式。”已經在多個城市開了7家分店的Mao Live House內容運營總監的河岸表示,“如果想要控制成本,只能想辦法多種方式利用空間和時段。”
這也是包括頭部live house在內所疑惑的。為了增加坪效,甚至從周末開張到能天天開張,Live House往往上午是商業發布會,下午是明星見面會,晚上是DJ秀或者演出,甚至一個晚上拆分成兩段。但這還是Live House嗎?
“我覺得Live House不應該被商業綁架。”音樂房子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滌表示,在日本不演出的時候,Live House是可以單獨賣酒的。“我們不是為了要填補演出的空白,所以要做配套服務。我們要打造的是一種屬于青年的有品質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做演出,還是賣酒、賣咖啡都是一樣的,喜歡音樂的人很多連做烤肉都是有文化的,前提是真正喜歡音樂的人。”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