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05 21:32:26
8月3日,在6周年慶祝活動上,印象筆記發布了新版app,新增專為中國用戶開發的Markdown、電腦端密碼鎖和Widget剪藏等功能。與此同時,其宣布與QQ空間、得到app等本土“玩家”建立合作關系。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印象筆記入局較早,在中國市場擁有先發優勢與品牌效應,但隨著有道云筆記、微軟OneNote、谷歌Keep和為知筆記等同類產品的誕生,其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或更加激烈與殘酷。
每經記者 李卓 每經實習記者 劉洋 每經編輯 曾健輝
圖片來源:印象筆記官方
在經歷長達32個月的談判重組后,在中國已滿6歲的“大象”開始走向獨立、開放,并試圖結伴本土“玩家”,搶灘中國知識生態。
8月3日,在6周年慶祝活動上,印象筆記(‘大象’)發布了新版app,新增專為中國用戶開發的Markdown、電腦端密碼鎖和Widget剪藏等功能。與此同時,其宣布與QQ空間、得到app等本土“玩家”建立合作關系。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現場了解,這是印象筆記今年從美國總部分拆后舉行的首個對外發布會,也是印象筆記謀求中國獨立發展的首次戰略曝光。按照印象筆記方面的說法,重組后其已成為一家獨立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不過,隨著國內云筆記領域風起云涌,面對有道云筆記、微軟OneNote、谷歌Keep和為知筆記等一些同類產品的崛起,印象筆記所處市場環境也多了幾分復雜。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用這八個字來形容如今的印象筆記格外貼切。印象筆記入華雖已6年,但自獨立以來,公司CEO唐毅一直對外宣稱,是在做一家創業公司。
2012年,創立5年的硅谷明星公司Evernote進入中國,并推出中文版產品印象筆記。一經推出,印象筆記便贏得一批“象親”,此后,這些“大象”的擁躉也帶動了國內筆記應用的火爆。
雖一路領先,但彼時印象筆記卻面臨與許多其他硅谷在華公司同樣的問題——缺乏獨立決策權。其結果之一便是無法對瞬息萬變的中國市場做出及時反應。
唐毅對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表示,中國互聯網用戶生存的狀態與日常生態具有特殊性。在海外,用戶主要使用Netflix、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產品,在國內卻不是。“你不可能以一個一樣的方式去做中國市場”。
印象筆記運營高級副總裁喬遷也在現場表示,獨立之前,印象筆記中國團隊甚至從未配置產品經理。全球各分公司向總部提需求,總部再加以平衡,無論在決策速度還是結果導出上,均不甚理想。
而在硅谷,Evernote也遭遇了一系列震蕩。從2015年開始,Evernote幾度裁員,并關閉了全球三個地區的辦公室(占總量的30%)。前CEO菲爾·利賓也于2015年6月辭職,稱“對CEO分內職責沒有‘激情’”。也因此,Evernote一度被視為在2015年將會第一個死掉的“獨角獸”。此事在國內同樣引起震動,彼時,一篇名為《印象筆記面臨倒閉 估值10億的公司如何走向衰亡》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
獨立之路,勢在必行。
經過32個月的艱難博弈,Evernote最終讓出了中國區業務的控制權,印象筆記拿到了知識產品與獨立決策權。隨后,印象筆記于今年6月6日宣布重組,成為Evernote、紅杉寬帶跨境數字產業基金和中國管理團隊三方均衡持股的合資公司,按照印象筆記方面的說法,由此,他已成為一家“中國互聯網企業”。
成為一家中國公司,意味著較過往更加徹底的本土化。
發布會上,印象筆記中國團隊一再重申,在過去,“大象”對用戶的反饋沒能及時反應,而更新后的印象筆記則緊跟用戶需求。其表現之一,便是上線新版app,其app圖標在傳統綠底灰象的基礎上,多出一個“新”字,并新增專為中國用戶開發的Markdown,電腦端密碼鎖和Widget剪藏等功能。《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新舊版本的筆記可以實現無縫對接。目前,已有超60%的原有用戶,遷移至新版印象筆記。
攜手更多本土玩家,則是印象筆記獨立之后,謀求發展的另一大舉動。
印象筆記方面表示,已與QQ空間進行分享功能的首次嘗試,本月底即將發布的安卓版應用將首次支持對外分享至QQ空間。同時,印象筆記分享到微信的功能后續也將發布上線,整體分享功能也在全面開發中。
圖片來源:印象筆記官方
不可否認的是,獨立重生之后的“大象”,仍將面臨一些難處。
業內人士指出,雖然印象筆記入局較早,在中國市場擁有先發優勢與品牌效應,但隨著有道云筆記、微軟OneNote、谷歌Keep和為知筆記等同類產品的誕生,其所面臨的市場環境或更加激烈與殘酷。
不過,唐毅卻認為,印象筆記的定位有別于與其名稱相仿的應用,因此不認為在同一賽道有其他選手存在。而“筆記俠”用戶增長部門的徐暢則對《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印象筆記入局較早,目前頭部效應仍然顯著。
如何在“輕”與“重”間平衡、掂量,成為印象筆記另一個不得不面對的境況。
一方面,印象筆記功能豐富;另一方面,正是功能多到繁雜,反而招致部分用戶的吐槽。許多用戶由此轉向同類輕量級的云筆記應用,如蘋果自帶的“備忘錄”功能。
唐毅回應包括《每日經濟新聞》在內的媒體稱,這個問題沒有一個現成答案。倘若太輕,門檻太低,黏性也會降低。因此,對于輕重的邊界要不斷掌握、調試,目前印象筆記服務輕場景的功能雖然在加強,但作為一個powerful(強力)的平臺,“該有的東西要有,畢竟一大堆用戶先把我們當工具用”。
印象筆記劍鋒所指,正是知識生態。
信息/知識爆炸時代,一方面,海量信息令人眼花繚亂,對于信息的甄別、選擇、吸收、理解,讓人疲憊;另一方面,日益緊張、快速的學習工作節奏,似乎也讓現代人難以慢下來,細嚼慢咽;再者,知識快速更迭、新知分秒成舊識的當下,也催迫現代人不斷完成“自我革命”。如上種種,無不讓現代人充滿焦慮。由此催生了一大批知識付費平臺/社區的產生,如得到、知乎等等。而知識付費只是知識生態的一環。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用戶對于知識的消費、吸收存在“帶寬”限制,因此,頭部內容企業之間必然存在競爭。對此唐毅表示,不同的頭部內容生產企業對于自身的精神與使命定位不同,因此傳遞知識的方式必然會不同。
在唐毅看來,“他(知識)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需求”、核心的需求、古老的需求,因此空間足夠大。在此,印象筆記會思考自己的身份,而不會越“雷池”,畢竟在知識產生、創造、傳播等環節,印象筆記處于比較沉淀的底層。正是這一特性,印象筆記會選擇與知識產生段謀求不同場景的合作。
正是在此基礎上,當下,印象筆記開始積極擁抱搶灘知識生態。與得到app這一內容生產端的合作便是一例。不過對于合作細節,唐毅未透露,只稱會在合適時機對外宣布。
值得一提的是,除印象筆記這一核心產品之外,近期,印象筆記中國團隊開始探索包括線下主題沙龍“大象識堂”、主打在線課程“大象學院”等在內的知識產品。
印象筆記方面表示,相較于其他線上課程,“大象學院”更偏重效率類的課程,畢竟使用印象筆記產品本身的核心訴求便是提高效率和處理水平,因此此類課程與核心產品本身存在互補關系。而“大象識堂”更多的是提供一個分享知識的場景。
或許因此,印象筆記也招來一些疑慮。掌閱科技CEO成湘均便表示,希望印象筆記在資本的推動下,依舊能夠存有初心,保留“小而美”的姿態。也有一些“象親”關心獨立后的“大象”會否“變心”。
對此,唐毅回應稱,資本就像汽車加油一樣,跑得快就會加更高質量的油。而企業跑得快則取決于用戶的認可。因此,設計感、底線和對用戶的尊重等等,都是“大象”所堅持的。
關于下一步,印象筆記方面表示,未來的記錄平臺將打破信息形式的界限,聲音、氣味、視覺、觸覺無所不包。他能記錄和還原你所有的感官記憶,留存一個多維度的完整世界,這也將是印象筆記努力的方向。與此同時,印象筆記也會結合人工智能科技,加強對信息的處理和加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