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5 10:11:21
每經記者 舍瓦 每經編輯 劉琳
2012年前后,有過一場“雁塔將往何處去”的思辨。
當時存在兩種聲音:一種認為,投資拉動必須堅定不移;另一種則認為,結構必須轉型,消費這只手必須跟上去。
事實證明,雁塔后來雙輪驅動的選擇還是效果不錯的。其建筑業與房地產占比GDP,由當年的五六成降至如今的二三成,經濟增速仍能保持在8%以上。
一如當年那場轉型討論,西安當下這一輪發展窗口期,于雁塔區委書記趙小林和他主政的雁塔區而言,再度面臨“雁塔將往何處去”的命題。
如今,在高新與曲江的帶動和虹吸下,其自管區域僅剩50平方公里,“螺螄殼里做道場”,引以為傲的商業消費之外,還有哪些資源稟賦可以釋放,未來還可以引領哪些優質資源,開創哪些新的增長點?
《對話》專欄與趙小林進行了一次長談,話題圍繞雁塔當前的角色擔當,又遇到哪些問題和障礙,怎么化解?及其對人才戰略、城市管理、民生保障等方面的思路而展開。
方彬蔚(以下簡稱方):重提“雁塔將往何處去”,思考維度上與當年有什么不同?
趙小林(以下簡稱趙):雁塔過去是郊區,后來成為西安六個主城區之一。古都歷史文化發展軸當中,最繁華、商機最濃郁的區域,在雁塔,在長安南路段。而大西安空間格局當中,我們又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和西安國際化大都市的一個核心區,市委市政府給我們一個新的定位。
同時,它也是陜西的政治中心。為什么這樣講?
省委、省軍區、省政協等一大批省市首腦機關在這里辦公,還有省市社科院,省市電視臺等等。這樣的話,就對我們城市管理提出很高的要求。要為全市再做出一個標桿,那么打造陜西的首善之區,就成為雁塔的一個工作標準。
再者講,它又是西部的、中國的、世界的。
大口徑統計,雁塔去年經濟總量1521億元,引領西部市轄區;作為中國科教文化名區,雁塔高校、科研院所眾多,科技人口14萬;加上它的盛唐文化符號,以及在西安國際化大都市建設進程中的擔當,西安是世界的,雁塔也是世界的。
方:就是說要有標桿的使命感?
趙:是的。大西安已經拉開了重新騰飛的架勢,在這樣一個追趕超越的背景之下,要落實省市確定的戰略宏圖,我覺得今天的雁塔不管是從政治責任,還是工作職責,還是從我們對于雁塔人民的歷史擔當,都有義務進行更有質量的轉型升級。
方:你覺得雁塔的發展,面臨的主要障礙是什么?
趙:首先來說,我們現在自管區域只有50平方公里,靠城市擴張的發展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因為我們沒有城市空間資源。
這時候需要考慮“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問題,發展高端的產業和產業的高端,使城市優質資源稟賦能最大釋放,同時也依托我們的核心區,未來引領更多優質資源。
方:這就涉及到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趙:確實。稀缺的城市空間資源迫使我們必須向高端產業發展,同時我們自身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也非常巨大。成為城市核心區以后,整個區域功能如何轉變?哪些需要疏解?哪些需要強化?這都是執政者必須考量并且從長遠規劃的問題。
此外,工業在雁塔已經呈下滑之勢,二產必須進行優化,提升產業效能,以“八路軍”硬科技為方向進行優化。
方:還面臨哪些主要問題?
趙:再就是民生和城市管理問題。雁塔區戶籍人口已經從建區之初的25萬增漲到過百萬,還不包括大量流動人口和外來務工人員。圍繞教育、衛生等諸多方面的民生保障工作必須做好,才能讓區域發展的成果為他們所共享。
在城市建設管理方面,永康書記對雁塔提出了“六個示范、一個標準”的要求。
對照要求,我們有基礎條件的不足,也有管理標準、工作精細化方面的差距,更包括了干部精神狀態和工作能力問題。這都是非常現實的、必須客觀認識到的問題,也是我們必須努力去解決的問題。
方:面對城市空間資源稀缺的困境,有哪些新的思路?
趙:空間格局方面,我們提出“中部引領,南部崛起,兩翼騰飛”。中部依托古都文化軸,打造西北第一大品質商圈;南部依托西安城市生態公園、宜家薈萃等重點項目,打造活力現代的城市生態示范區;東西兩翼依托高新和曲江來延伸發展高端制造業、文化產業。
雁塔的整體轉型方向,歸納起來就是“四區一中心”,包括新型城鎮化示范區、西部經濟領先強區、絲路科創強區、絲路文旅強區和對外開放高地。這也是我們落實西安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三中心兩高地一樞紐”的具體戰略,雁塔有條件也有責任去實現它。
方:“螺螄殼里做道場”,這一輪轉型目標,重點還在于自身優勢資源的挖掘。
趙:確實。像文化旅游、對外開放、招商引資和高校、科研院所這些,都非常有主動發揮的空間。
拿科研資源這塊來講,大口徑統計,雁塔擁有高等教育機構34所,省部級科研院所55所,國家重點實驗室65座,目前知識產權和專利接近全市60%,接近全省50%,科技人員14萬人,占全市1/5,這個比例是相當高的。
如何發揮這些在地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作用,為我們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去服務?
一方面,我們鼓勵高校和科研機構利用現有教學科研空間,打開圍墻,校企合作、院校合作、政校合作,打造科技引領空間,實現產學研結合。
比如,我們和長安大學合作,政府做好教育環境保障等各方面服務的同時,它的小寨校區打開圍墻;再比如我們和20所、西電簽約,推進投資100億的白沙創新港。
對于已經成熟的研究成果,我們會加速促進落地。
雖然西工大不在雁塔轄區,但我們和它的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黃維院士正在洽談好幾個項目。提前透露一下,這些項目里面,有兩位獲得過諾貝爾獎提名的美國學者,會作為高端人才引進來。
對于高端項目團隊落地,我們會跳出西安,跳出陜西,去學習先進地區的政策,做到一企一策,一個項目一策。拿出真正的誠意,種好梧桐樹,把鳳凰不僅引進來,而且留下來。
人口、發展與城市管理
方:如何看待人才引進之后,城市管理所面對的壓力?
趙:我先談一下我對人才引進的粗淺認識。
如果我們著重發展的硬科技“八路軍”是鋼槍是武器, 那么人才戰略就是我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和生力軍,是戰士。一支大軍,要有領軍人物,手里面更要有高端武器。
否則,光有人口,它可能會帶來消費力,但是如果沒有生產力,消費是不可持續的。
經濟增長和人口政策互為匹配。
沒有產業,人口必然會流失;沒有人口,產業沒有勞動力;沒有高端人口,產業必然是低端的,生產力是低下的,消費也是難以提振的。
伴隨著西安的發展,不管是空間格局的擴大,還是人口增長,在交通、教育、醫療、人口保障住房等方面,確實帶來一些當下我們可能還不相適應的問題,但這是新形勢和舊城市之間的一個矛盾。
一方面,在十幾年接近二十年的時間里面,我們和成都市基本上并駕齊驅,但現在成都甩開我們很遠。這有發展戰略的差距,也有“為與不為”的差距。
于是,這個舊城市已經不適應新時代,那么就必須要有新的舉措,要有創新的思維,特別是要有大的改革舉措。
但這種現實困難它確實是客觀存在,以往欠了賬,今天的民生保障帶來了問題,那么怎么辦?加快去完善我們的民生,去提高我們的城市建設管理水平,去滿足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去呼應群眾對于這些問題的關切。
實際上不管是市委市政府還是區委區政府,我們已經進行問題倒逼、問題導向,現在都在加大這方面的保障措施,真正讓人口紅利能夠留下來,成為一本萬利,成為我們未來發展的股本金。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