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8月又有3只基金沒法成立,憋了數月才說募集失敗已成普遍現象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16 18:21:31

今年以來,不能生效的基金已經有9只,其中多數為債券型基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募集失敗的基金還要過數月時間才披露募集失敗的公告。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肖芮冬    

8月剛剛過去一半,已經有3只基金公告募集失敗了,而這在以往其實并不多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細細數了一下,今年以來不能生效的基金已有9只。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基金中,大多數都是債券型基金,但其實今年的債券市場,特別是短債基金的表現卻還是不錯的。

此外,不少募集失敗的基金居然要“藏”上一段時間,有的甚至要過2個月才披露募集失敗的公告。

8月已有3只基金募集失敗

進入8月份以來,權益市場的行情依然沒有明顯起色,市場情緒同樣蔓延到了基金發行市場——如今不僅權益類基金發行規模縮減,而且連債券型基金的募集也都困難重重。

公告顯示,在8月9日、8月11日和8月16日,已經有3只基金披露合同不能生效,這3只基金分別為中金金益債券型基金、銀河可轉債債券型基金和東吳駿宏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其中,中金金益于2017年4月1日獲得監管機構準予注冊,并于2017年11月20日準予延期募集,但截至2018年7月18日募集期限屆滿依然未能生效。

而銀河可轉債債券型基金則是剛剛在今年3月取得變更批復,由銀河鑫年享18個月定開靈活配置型基金變更注冊而來,但也沒能逃脫募集失敗的結果。

要說發行失敗的原因——眾所周知,按照相關規定,基金成立需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因此大多數不能生效的原因無非就是這兩個條件不滿足。

對于債券型基金而言,由于不少都是機構的資金,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機構資金沒有及時到位。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就有一只基金,由于機構的資金是需要分批到位,沒能滿足相關要求最終未能成立。

發起式也不奏效了?

除了這3只基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基金還有不少。

具體來看,7月份發行失敗的景順睿益定開混合、長城久弘純債;5月份發行失敗的信達澳銀鑫和債券;4月份發行失敗的中銀證券安頤債券、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再加上1月份的興銀瑞景混合,年內累計已有9只基金募集不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述這些基金的類型不難看出,大多數都是債基。不過今年以來債券市場的表現其實并不差——財匯大數據金融終端顯示,年初至今,收益超過5%的債券型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超過百只;當然,也有一些債基由于“踩雷”損失慘重。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卻連續出現了數只債券型基金募集失敗,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發行失敗的基金中,還不乏發起式基金。要知道,發起式基金只要基金管理人掏出1000萬元,基本上就能成立。為何基金管理人到最后又不愿意出這個錢了?

對此,有基金人士指出,“這可能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基金公司內部的特殊原因,比如管理層更換,可能對原來已批的產品要做出調整;二是基金公司從產品設計到募集都有問題,自己都不想掏錢買,這種發行顯得隨隨便便。”

披露不及時已成普遍現象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不少基金在用足了3個月的募集期后,往往又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公告是否募集成功,有的更是要超過1個月時間。

比如,銀河可轉債原定的募集截止日為2018年6月19日,隨后延長至2018年7月17日,但募集期屆滿之后,直到8月11日才公告募集失敗;中金金益于2018年7月18日募集期限屆滿,但也是到8月9日才披露不能生效的公告。

再如,信達澳銀鑫和債券于2018年3月2日募集期限屆滿,更是到了5月10日才公告募集失敗,彼時距離發行期屆滿都已經過去了2個月時間。

不僅如此,有業內人士透露道,“據我所知,近期還有1只基金也是發行失敗,不過還未公告。可能是考慮到前段時間剛有一只募集失敗,不想短期內出兩次公告。”

可見,募集失敗而不及時披露,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在這方面的信披非常不及時,甚至是能拖就拖。我建議在停止募集,或三個月的募集期滿但未達到成立的標準之后,在三個交易日內完成關于‘募集不成功’的信息披露,以便讓投資者及時了解。”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8月剛剛過去一半,已經有3只基金公告募集失敗了,而這在以往其實并不多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細細數了一下,今年以來不能生效的基金已有9只。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基金中,大多數都是債券型基金,但其實今年的債券市場,特別是短債基金的表現卻還是不錯的。 此外,不少募集失敗的基金居然要“藏”上一段時間,有的甚至要過2個月才披露募集失敗的公告。 8月已有3只基金募集失敗 進入8月份以來,權益市場的行情依然沒有明顯起色,市場情緒同樣蔓延到了基金發行市場——如今不僅權益類基金發行規模縮減,而且連債券型基金的募集也都困難重重。 公告顯示,在8月9日、8月11日和8月16日,已經有3只基金披露合同不能生效,這3只基金分別為中金金益債券型基金、銀河可轉債債券型基金和東吳駿宏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其中,中金金益于2017年4月1日獲得監管機構準予注冊,并于2017年11月20日準予延期募集,但截至2018年7月18日募集期限屆滿依然未能生效。 而銀河可轉債債券型基金則是剛剛在今年3月取得變更批復,由銀河鑫年享18個月定開靈活配置型基金變更注冊而來,但也沒能逃脫募集失敗的結果。 要說發行失敗的原因——眾所周知,按照相關規定,基金成立需募集金額不少于2億元人民幣且基金認購人數不少于200人,因此大多數不能生效的原因無非就是這兩個條件不滿足。 對于債券型基金而言,由于不少都是機構的資金,很有可能的一個原因就是機構資金沒有及時到位。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就有一只基金,由于機構的資金是需要分批到位,沒能滿足相關要求最終未能成立。 發起式也不奏效了? 除了這3只基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發行失敗的基金還有不少。 具體來看,7月份發行失敗的景順睿益定開混合、長城久弘純債;5月份發行失敗的信達澳銀鑫和債券;4月份發行失敗的中銀證券安頤債券、長信穩尚三個月定開債;再加上1月份的興銀瑞景混合,年內累計已有9只基金募集不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從上述這些基金的類型不難看出,大多數都是債基。不過今年以來債券市場的表現其實并不差——財匯大數據金融終端顯示,年初至今,收益超過5%的債券型基金(A、C份額合并計算)超過百只;當然,也有一些債基由于“踩雷”損失慘重。 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卻連續出現了數只債券型基金募集失敗,更值得關注的是,在這些發行失敗的基金中,還不乏發起式基金。要知道,發起式基金只要基金管理人掏出1000萬元,基本上就能成立。為何基金管理人到最后又不愿意出這個錢了? 對此,有基金人士指出,“這可能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基金公司內部的特殊原因,比如管理層更換,可能對原來已批的產品要做出調整;二是基金公司從產品設計到募集都有問題,自己都不想掏錢買,這種發行顯得隨隨便便。” 披露不及時已成普遍現象 另外值得關注的是,不少基金在用足了3個月的募集期后,往往又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公告是否募集成功,有的更是要超過1個月時間。 比如,銀河可轉債原定的募集截止日為2018年6月19日,隨后延長至2018年7月17日,但募集期屆滿之后,直到8月11日才公告募集失敗;中金金益于2018年7月18日募集期限屆滿,但也是到8月9日才披露不能生效的公告。 再如,信達澳銀鑫和債券于2018年3月2日募集期限屆滿,更是到了5月10日才公告募集失敗,彼時距離發行期屆滿都已經過去了2個月時間。 不僅如此,有業內人士透露道,“據我所知,近期還有1只基金也是發行失敗,不過還未公告。可能是考慮到前段時間剛有一只募集失敗,不想短期內出兩次公告。” 可見,募集失敗而不及時披露,已經成了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對此,有分析人士認為,“基金公司在這方面的信披非常不及時,甚至是能拖就拖。我建議在停止募集,或三個月的募集期滿但未達到成立的標準之后,在三個交易日內完成關于‘募集不成功’的信息披露,以便讓投資者及時了解。”
基金 募集 公告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