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前7月規上工企利潤總額增速創年內次高 石油鋼鐵等行業仍是新增利潤“大戶”

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7 18:40:31

8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企業財務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個百分點,但仍創年內次高。其中,7月份利潤增長16.2%,增速比6月份放緩3.8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新增利潤較多的行業仍然主要集中在上游行業,比如,石油、鋼鐵、建材、化工等。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畢陸名    

Upload_1535366495743.thumb_head

圖片來源:新華社

8月2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工業企業財務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1~7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7.1%,增速比1~6月份低0.1個百分點,但仍創年內次高。其中,7月份利潤增長16.2%,增速比6月份放緩3.8個百分點。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指出,主要受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漲幅收窄、購進價格漲幅擴大影響,7月份工業利潤增速比6月份略有回落。

華泰證券研究所首席宏觀分析師李超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制造業缺乏內生性上行動力。隨著政策轉向,預計基建投資將迎來反彈,應關注后續需求側邊際變化對相關工業行業的拉動。另外,仍持續看好今年政策加大對高端制造業的投入,以對沖制造業下行壓力。

新增利潤主要源于上游行業

今年1~7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小幅回落至17.1%,李超認為“符合預期”。

在李超看來,工企利潤維持穩健仍主要依靠PPI支撐,而PPI走勢或在環保督查影響下繼續維持環比正增長,意味著未來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下行的速度將是緩慢的。

國家統計局此前發布數據顯示,7月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和環比分別上漲4.6%和0.1%,比6月分別回落0.1個和0.2個百分點。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同比上漲5.2%,環比上漲0.1%。

分行業來看,1~7月份,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2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加,9個行業減少。新增利潤較多的行業仍然主要集中在上游行業,比如,石油、鋼鐵、建材、化工等。

數據顯示,1~7月份,石油新增利潤1145.1億元,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新增利潤比重為20.1%;鋼鐵1139.5億元,占20%;建材797.5億元,占14%;化工721.1億元,占12.6%。這些行業對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為66.6%。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尤其是環保督查趨嚴的背景下,盈利增長繼續向原材料行業集中,而其它行業利潤增長呈疲弱態勢。7月上游行業利潤增速從上月的62%進一步跳升至101%,但中游及下游行業利潤增速分別從6月的26.2%和7.5%大幅放緩至15.3%和2.5%。

分企業來看,國企利潤總額增長較快。數據顯示,1~7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1913.2億元,同比增長30.5%;集體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25.2億元,增長4.1%;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總額27801億元,增長21.3%;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422.4億元,增長7.5%;私營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0215.1億元,增長10.3%。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國企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相對受益較多,而在“去杠桿”時受到的壓力又較小,導致利潤增長向國企集中。整體來看,利潤增長放緩且格局進一步集中,疊加杠桿率和應收賬款占比等指標上升,表明制造業盈利增長的可持續性存在隱憂。因為通常來說,私有部門的盈利和投資往往是支撐制造業盈利持續穩健增長的關鍵。

基建投資回升將拉動需求

中金公司研報認為,作為企業部門盈利和資產負債表狀況的同步“晴雨表”,7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財務數據顯示,當前制造業整體情況不無隱憂。利潤增長持續向上游行業和國企集中,對下游制造業會造成一定影響。此外,近期環保督查明顯趨嚴帶來供給壓力,推高原材料價格。但在金融條件收緊的環境下,終端需求疲弱導致原材料價格上漲難以傳導至中下游行業。

中金公司研報顯示,分行業看,7月中游行業收入增速加快,但上游和下游行業營業收入增速均有所放緩。中游行業收入增速從上月的10.5%上升至11.8%,主要是金屬冶煉、天然氣供應和石油加工行業的收入增長保持穩健。在限產背景下,上游行業收入增速從上月的14.6%下降至10.2%;而下游行業收入增速亦從上月的7.3%下降至6.8%,表明終端需求較為疲弱。

不過,李超則認為,近期中上游相關周期類行業仍具備盈利支撐。預計隨著CPI和PPI剪刀差收窄,也將有利于盈利向下游傳導。

李超解釋說,目前我國制造業缺乏內生性上行動力。今年決定工業品價格的主邏輯仍來自環保限產等供給側因素,但隨著政策有所轉向,預計基建投資將迎來反彈,應關注后續需求側邊際變化對相關工業行業的拉動。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下半年以來,多地計劃加快項目投資,其中基建投資成為重點領域。

例如,今年7月,廣東省公布《廣東省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補短板重大項目2018年投資計劃的通知》,在由軌道交通工程和高速公路工程、港航工程、普通公路工程四部分組成的交通網絡工程包里,項目總投資額達13652.87億元,其中納入廣東省重點項目計劃部分的項目總共有13011.72億元。

此外,李超表示,仍持續看好今年政策加大對航空航天、半導體、集成電路、5G、軌交裝備等高端制造行業的投入,以對沖制造業下行壓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