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27 23:45:09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消費扶貧,張育賢認為,智力扶貧才能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消除返貧現象。
每經實習記者 李詩韻 每經編輯 祝裕
“我呼吁天下所有人能熱愛農村,無論你學歷多高,有多少錢,關注你的老家, 關注一個貧困村、貧困縣,出一份力、一份智慧,是天下所有人都應該做的。把你的智慧帶回家鄉,去改變他的面貌,那里一定不會再貧窮,我相信美好生活會從這里開始......”
8月22日,在《每日經濟新聞》和中國扶貧基金會聯合舉辦的“社會責任,消費扶貧”美好商業主題沙龍現場,來自政府部門、學術機構、社會企業、新聞媒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多位嘉賓就企業社會責任、精準扶貧等話題進行了深度探討。會上,巴山牧業董事長張育賢介紹了扶貧新商業模式,他同時表示,扶貧首先要改變現在的貧困戶,教給他們生存之道。
這位從農村走出來的北大經濟學博士、客座教授多次在會上斬釘截鐵地表示:“我這一輩子只養黑豬。”2009年,張育賢回到家鄉四川省通江縣開始養豬事業,2014年,巴山牧業豬肉獲歐盟有機食品認證。從高質量的角度發展家鄉產業,發揮當地優勢,張育賢正用新商業模式帶動3萬貧困人口脫貧。
目前,全中國的精準扶貧力度是前所未有的,扶貧資源大規模進入了貧困地區。但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四川省鄉村振興戰略研究智庫首席專家郭曉鳴同時認為,“由于扶貧本身的艱巨性和復雜性,中國的精準扶貧仍然存在一些挑戰,有大規模返貧的風險。政府、研究機構、企業及社會組織都在以不同的角度進行扶貧模式創新。”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貧困地區良好的生態管理條件成為一種優勢,催生了消費扶貧模式的產生和發展。“消費扶貧屬于產業扶貧,是通過產銷連接,讓貧困農戶能夠間接參與市場,分享農產品價值帶來的收益。”郭曉鳴表示,從供給端講,貧困農戶受制于發展條件,分散、粗獷的生產方式不具備可持續性,而消費端的需求又是多樣化、區域性的,因此,企業需要在其中承擔整合對接需求與供給的職能。社會企業作為重要載體,在上游提高貧困農戶發展能力,有效生產安全農產品,同時連通下游,聚焦有消費能力的群體,構建市場化機制。
對準高端黑豬肉市場,從事“青峪豬”的保種及全產業鏈開發的巴山牧業正承擔著這樣的社會職能。張育賢認為,“產業一定不是政府主導的,一定是市場主導的產業,才有可能具備生命力。”
張育賢在會上分享了以新商業模式扶貧的經驗。針對有能力的精準貧困戶,他表示,首先是利用銀行、保險公司、政府及企業的扶貧政策資金給他們發放免費豬苗;第二,更為核心的是,必須改變計價機制,激勵養殖戶提高養殖質量。“傳統的計價機制是按重量計價,這背后的生產邏輯缺乏對品質的追求,無形中導致很多養殖戶去使用添加劑,現在我們以時間和質量標準來計價,避免了添加劑的問題”。具體來講,質量評價標準分為ABC三等,農戶養殖一頭豬6-7個月后,達到上述三個等級可獲得相應收益。據了解,目前已有2900多個貧困戶參與該產業模式。
目前,我國扶貧工作已進入深水區。張育賢認為,除了上述貧困戶,還存在更多缺乏生產能力的貧困戶。針對這部分人群,他建議,需要把國家的扶貧資金用來建立專業合作社,資金全部平分給村里缺乏生產能力的精準貧困戶,并折合成股權。同時要收購其糧食和飼料,流轉其土地。“2020年脫貧指標完成后,這些貧困戶仍然是股東,他們只負責通過專業合作社建立更多豬舍。然后,我們招聘返鄉農民工,作為經營主體免費給他們發放豬苗”。
在對接市場方面,張育賢嘗試“私人定制”等模式,讓消費者對每頭豬進行認養,并根據需求進行點對點配送,除此之外,線上其已合作京東等多個電商渠道,線下打造商超,下一步布局高端社區專柜等終端。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除了消費扶貧,張育賢認為,智力扶貧才能解決貧困的根本問題,消除返貧現象。
全國592個貧困縣都在我國老邊窮地區,其貧困的核心問題是教育問題。張育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未來的競爭除了個體間的競爭更是以家庭為單位的競爭。“首先,對于一個家庭,決定其貧窮還是富裕的關鍵在于‘家庭經濟治理’,這背后少不了基于系統知識體系的邏輯能力。智力扶貧是從孩子抓起,當其成年建立家庭后,其對經濟、產業、經營及社會的理解會構成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并影響他的后代,成就家庭競爭力,而現在深度貧困的農民不具備這樣的思維能力,后代也缺失家庭教育”。
“此外,未來的競爭一定是知識性的全面競爭,大多數貧困地區的人甚至不具備使用電腦等基礎科技產品的能力,更不用說對大數據、物聯網的理解,他們又如何運用現代生產技術?”張育賢認為,“如果不在現階段進行智力扶貧,即使2020年理論上我們能夠實現脫貧目標,很快又會面臨新一輪扶貧攻堅戰,而在未來全球性競爭環境下,我們的扶貧任務很難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完成。”
目前,智力扶貧進行得如何?張育賢以個人為例,其在通江當地建立了愛心教育基金,幫助貧困學生上大學,同時,在企業內部設立員工子女上大學的獎學金及補貼,在多所高校設立貧困大學生教育獎勵基金,企業也對貧困大學生采取直接錄用。另外,據了解,目前國內不少企業也正通過辦學辦校等方式參與教育扶貧。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