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8-31 15:49:57
值得注意的是,火熱的“AI+醫療”背后,目前絕大多數人工智能+醫療的公司仍未實現盈利,AI醫療企業如何實現商業化一直備受關注。
每經記者 張曉慶 每經編輯 張海妮
瑞金醫院、第四范式"醫療+AI"戰略合作發布會現場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張曉慶 攝
近兩年,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快速席卷各行各業,其中,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AI+醫療正逐漸站上風口。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8~2023年中國人工智能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醫療人工智能的市場規模達到96.61億元,2018年有望達到200億元。
AI醫療這塊“大蛋糕”不僅吸引了科技巨頭的入場,也讓AI獨角獸企業紛紛涉水。8月30日,人工智能技術與服務商第四范式和瑞金醫院簽署“AI+醫療”的戰略合作計劃。
智慧醫療尚需跨過數據關
由健康點與飛利浦聯合發布的《中國醫療人工智能產業報告》顯示,目前醫療人工智能已經在智能分診、影像識別、病例輔助診斷、個人健康管理、基因測序、新藥研發等領域有所應用,覆蓋了醫療產業鏈條上的醫療、醫藥、醫保、醫院四大環節。
而在AI醫療眾多細分賽道中,醫療影像是目前醫療人工智能應用最廣泛的領域,也被業內人士認為最有可能率先實現商業化。2017年7月,阿里健康、萬里云對外發布醫療人工智能系統“Doctor You”,可在半小時內讀完九千張CT影像。2017年8月,騰訊發布了AI醫學影像產品“騰訊覓影”,利用人工智能醫學影像技術輔助醫生進行早期食管癌篩查。
創投數據平臺鯨準的數據顯示,從2013年到2017年上半年,AI醫療應用的創業項目共計完成86起融資,其中影像占31%,占比第一。
相較而言,目前涉足健康管理的人工智能企業數量并不多,究其原因,其中之一便是“數據關”。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命脈”,而醫療數據更被所有人工智能公司視為“珍寶”。
瑞金醫院副院長寧光院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較于金融等行業,醫學的數據沒有那么規范,精確度、準確性還達不到要求。
第四范式創始人戴文淵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醫學領域還面臨“小數據”的難題,有的罕見疾病沒有足夠的數據。不過,自2005年起,瑞金醫院開始針對醫院門診病房、上海地區和全國范圍糖尿病進行長期隨訪和定期監測,形成了糖尿病研究領域最大的數據集。
寧光介紹,中國糖尿病患者人數目前已高達1.14億,即便按照1個醫生管理1000人的需求推算,也需要10萬醫生。而如今,我國內分泌醫生遠遠達不到10萬,導致很多糖尿病患者不能享受到較好的慢病管理服務,而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對糖尿病慢病診治水平參差不齊,也影響了糖尿病患者的治療體驗。并且一個醫生的培養時間是非常長的,在瑞金醫院培養一個合格的內分泌科看糖尿病的醫生,從讀醫學院開始到真正坐到診室看病大概平均需要11年時間。這就要求醫院去用新的方式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地增加醫生。
據悉,瑞寧知糖對糖尿病預測的準確率比基于臨床金標準的預測提升2~3倍。
“AI+醫療”也成為資本的“新寵”。公開數據顯示,2013~2017年,中國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共獲得241筆融資。其中,2017年國內醫療人工智能行業公布融資事件近30起,融資總額超過18億元。到了2018年,資本對于醫療人工智能市場的熱情依舊不減,僅上半年就有18家公司獲投,總金額超過31億元。
無論是BAT等巨頭,還是創業公司都紛紛搶灘。商湯科技、云從科技、依圖科技等AI獨角獸的賽道布局中,均設置了醫療板塊。依圖科技在去年5月宣布完成C輪3.8億元的融資時,就表示該輪募集的資金,將主要用于人工智能技術在醫療行業的核心技術研發、醫療行業臨床應用的拓展,以及人工智能醫療團隊的建設。
不過,戴文淵坦言,現在AI醫療仍處在初級階段,各方都在探索,還沒有真正的巨頭。他認為,AI醫療更大的價值是在離C端用戶很近的地方,比如社區,因此第四范式目前更傾向于將AI產品應用于分診,再篩選出真正要去三甲醫院的病人。
寧光提到,AI醫療產品能否落地的一個重要方面在于它是不是改變了醫療行為,讓醫療行為更簡潔了,而不是在原有醫療行為基礎上再加一個事情。
值得注意的是,火熱的“AI+醫療”背后,目前絕大多數人工智能+醫療的公司仍未實現盈利,AI醫療企業如何實現商業化一直備受關注。
對此,戴文淵表示,商業化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能不能給別人帶來價值,有價值就會有收益。第四范式目前更關注AI應用,如何在醫療領域落地,去創造價值,讓B端和C端用戶滿意,但后續也會進行商業化的探索,比如與保險機構、醫療機構等的合作。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