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16 21:56:32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旭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9月16日,由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主辦的“紀念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四十年暨50人論壇成立二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新時代改革開放的新使命”。
在研討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針對目前各界討論較多的中國對企業政策和中國整體營商環境指出,之前我們的一些企業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幫助來克服制度的障礙,形成了“特惠模式”。但現在,要實現從“特惠模式”向“普惠模式”的過渡。
何為“特惠模式”?白重恩分析稱,過去一些企業在發展中,得到了各種各樣的幫助,這些幫助可以幫助它們克服制度的障礙。我們把它叫做一種特惠模式。他強調:“這是在營商環境不完善的時候,地方政府會為某些特定企業提供特殊的幫助和保護,使得這些企業可以克服不良營商環境對它發展所造成的障礙。”
白重恩強調,在當前的階段,特惠模式已經不再與現狀相吻合了。他表示:“在追趕型的經濟中,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其他國家的發展經驗來識別哪些行業是未來階段可以比較快速發展的行業,所以識別比較高效的特惠對象還是可以做到的。”
而在目前的條件下,他指出,隨著經濟發展,隨著追趕型的特征越來越弱,地方政府越來越難以有效地識別高效的特惠對象,“所以過去這種特惠模式,在未來能夠起到良好作用的可能性也就越來越小。”
如何形成一套全面的對企業的普惠制度,白重恩指出,降低企業的負擔是一個方面,在社保征收和營改增的征收能力都改善的情況下,我們就有空間降低法定的繳費率和稅率,這樣可以為企業降低稅負。
此外他還強調,比如借助普惠金融制度,如何讓投資者更有信心來進行投資,這也是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