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09-24 19:21:38
這是一場攻防戰,曾有數據顯示,在物流行業陽澄湖大閘蟹這一細分領域,順豐的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保持90%左右。但也有分析認為,隨著如京東、蘇寧等電商物流企業搶駐大閘蟹市場,傳統“十蟹九順豐”的格局將逐漸向多元化格局轉變。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陳克遠 實習編輯 王麗娜
江蘇省昆山縣,靠近陽澄湖畔的地方不乏從事螃蟹捕撈、銷售的商家。如今,進入陽澄湖大閘蟹的銷售旺季,當地的蟹農除了要忙碌于捕撈螃蟹,還要思考選擇哪家物流公司,從而確保捕撈上來的螃蟹能夠順利、新鮮地運送到客戶手中。
“陽澄湖大閘蟹不缺銷量,但是如果運輸不及時,損失都要自己來承擔。”一位不愿露出品牌的陽澄湖大閘蟹商家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經過10余年的品牌沉淀,她家的大閘蟹基本都是被老客戶承包,但在往年的運輸過程中,還是會因為運輸擱置出現部分訂單螃蟹整批壞死的情況,也因此她在今年選擇了新的物流合作伙伴。
今年的陽澄湖已于9月21日正式開湖,包括京東、蘇寧、每日優鮮等電商平臺的生鮮團隊紛紛駐扎于此,并通過冷鏈物流、空運、協同倉、前置倉乃至無人機等方式,提高運輸效率。之所以需要關注原產地的配送情況,原因在于,配送的實效性不僅關系到用戶體驗,同樣也將關系到電商物流企業來年能否繼續與品牌商家保持合作關系。
這是一場攻防戰,曾有數據顯示,在物流行業陽澄湖大閘蟹這一細分領域,順豐的市場占有率連續多年保持90%左右。但也有分析認為,隨著如京東、蘇寧等電商物流企業搶駐大閘蟹市場,傳統“十蟹九順豐”的格局將逐漸向多元化格局轉變。
大閘蟹運輸拼時速以小時計
隨著大閘蟹線上銷售成為常態,每年陽澄湖大閘蟹的物流配送都堪稱是一場“保鮮戰”。從次日達、當日達,再到當前的半日達、4小時達乃至1小時達,為了保證螃蟹運輸時效性,今年電商物流企業紛紛祭出了自己的殺手锏。
據了解,今年的陽澄湖大閘蟹的“第一捕”由蘇寧收獲。蘇寧方面介紹,依靠在全國范圍內落地的冷鏈倉,以及蘇鮮生精品超市、蘇寧小店等線下銷售渠道,通過O2O融合銷售,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的消費者購買生鮮大閘蟹,最快半日即可送達。
同樣注重配送實效的京東則把無人機搬到了陽澄湖來。據京東生鮮相關負責人介紹,無人機的應用成效主要在于提升大閘蟹物流前端的配送效率。在接收到用戶訂單后,無人機可以將商家包裝好的螃蟹直接運輸到附近的京東倉配站點,耗時僅需3分鐘。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京東生鮮還聯手京東物流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均建立了大閘蟹協同倉。京東物流開放業務生鮮拓展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大數據分析預測銷售,京東會提前將陽澄湖大閘蟹從產地運送至各協同倉暫存,消費者下單后,大閘蟹將直接從三地協同倉發貨,部分地區消費者最快4小時即可收到活蟹。
此外,末端配送亦是電商及物流企業角逐的焦點。對此,每日優鮮方面表示,每日優鮮在大閘蟹配送過程中會著重發揮前置倉的作用。相較于從大倉發貨,每日優鮮會提前將大閘蟹經由冷藏車運往社區周邊前置倉,在用戶下單后,配送員可以直接到前置倉取貨,保證會員用戶1小時送達。
電商物流多家角力行業升級
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中國漁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好蟹標準》白皮書顯示,2016年全國大閘蟹產業規模為648億元。而根據京東最新發布的《2018大閘蟹消費市場報告》顯示,從2016年開始,在京東平臺上網購大閘蟹的銷售額連續保持翻倍增長態勢,且今年的銷售額增速超過了140%。
逐年增長的消費空間從而也促成了電商物流企業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此前,在陽澄湖大閘蟹這一細分領域,一直有“十蟹九順豐”的說法。但如今也可以看到,隨著越來越多電商物流企業駐扎,傳統大閘蟹配送市場順豐一家獨大的局面或將發生改變。
有陽澄湖大閘蟹品牌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往年配送大閘蟹主要是通過順豐、EMS等方式,其中前者占了80%的訂單,但今年品牌選擇京東物流作為合作方,并給出了60%的訂單,目的是希望嘗試通過不同的配送合作伙伴,進一步降低損耗提升效率。
實際上,不論是順豐等物流企業,亦或是京東物流等電商物流企業,都在通過不斷增加運力資源試圖博取品牌商家的信任。如在此次陽澄湖大閘蟹開捕節上,順豐速運華東大區總裁徐前就表示,將分別通過增設臨時攬收網點、設置專屬中轉場、投入13架全貨機及眾多散航資源等方式,確保源產地的螃蟹能新鮮直達。
而京東生鮮平臺運營部總經理劉露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京東生鮮在陽澄湖大閘蟹的運力配置方面,是在往年航空和陸運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華北、華中地區的高鐵運力,發揮高鐵受天氣影響較小、穩定性較高的特點,進一步保障大閘蟹的配送時效。
在業內人士看來,盡管陽澄湖大閘蟹的市場競爭激烈,但可以看到的是,在這場陽澄湖大閘蟹的速度競賽中,冷鏈運輸、大數據預測基本已經成為標配,而黑科技、門店及倉儲資源的應用則成為電商及物流企業展現自身優勢的加分項。在這背后,實際上也是生鮮電商行業基礎設施升級的表現。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