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18 00:23:03
消費扶貧、內容電商扶貧、社群媒體扶貧,眾多的創新電商形式與扶貧工作相結合。這些電商形式究竟在助力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每經實習記者 陳克遠 每經編輯 曾健輝
自2015年底,國務院扶貧辦發布推進實施精準扶貧“十大工程”,首次將電商扶貧納入扶貧政策體系以來。如今,各類電商憑借自身特色已構建起電商扶貧的長效機制。
消費扶貧、內容電商扶貧、社群媒體扶貧,眾多的創新電商形式與扶貧工作相結合。這些電商形式究竟在助力精準扶貧和脫貧攻堅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就此問題,在10月17日舉辦的“2018全國電商精準扶貧論壇”上,來自電商各細分領域的企業代表作出現場解答。
今年以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明顯增強,上半年,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78%,同時,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工作進一步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在論壇現場,陜西省農業廳人事處處長、農村電商扶貧專家魏延安表示,2018年可以被形容為消費扶貧年。消費扶貧作為電商扶貧中探索出來的新事物,不僅有利于貧困戶穩定增收,更重要的意義在于其是一種人人可為的扶貧形式。也正是以此為契機,我國的扶貧形式正在從一般的產銷對接,逐步向深度的產業鏈改造方向轉變。
中共紅河縣委書記張智俊對消費扶貧的成效深有感觸。據了解,位于云南省南部的紅河縣是集邊疆民族和山區為一體的貧困地區,截至目前擁有貧困人口8.1萬人,這也意味著當地仍有著較大的脫貧、脫困任務。但他也表示,目前紅河縣已經明確了產業發展路線,結合當地的梯田特色以及紅米、紅心鴨蛋等農特產品,在發展旅游業的同時,也通過互聯網把特色農產品向外推廣。從成果來看,僅以當地特色紅米為例,在與今日頭條的合作過程中,產品上市第一天即收到了1萬份訂單。
在電商扶貧過程中,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是主要載體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品牌意識薄弱仍是當前限制貧困地區農產品上行的要素之一。對此,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原主任、電商扶貧專家汪向東提出,在推動電商扶貧中,企業要有意識地利用數據資源,幫助貧困縣擺脫產品的低位狀態。“其實很多貧困地區的農特產品都是好產品,只是缺少了一種好的表達形式,無法充分對外展示。”
如何通過內容電商助力扶貧工作?對此問題,每日優鮮戰略合作部總經理安琪以每日優鮮的運營方式為例進行了經驗分享。他表示,每日優鮮通過產地直采,幫助貧困地區將沒有及時商品化的產品進行包裝。以“四個一”的扶貧模式,打造一款特色產品、培訓一批特色電商、在區域幫扶一批龍頭企業,最終讓一批貧困家庭受益。
字節跳動扶貧高級總監羅驊則進一步從如何幫助貧困地區農產品講好品牌故事為例介紹了經驗。字節跳動旗下擁有今日頭條、抖音、西瓜短視頻等當前廣受認可的社交產品。羅驊介紹,字節跳動扶貧團隊成立時間不長,但從9月至今,在消費扶貧領域共推出了5款產品,整體銷售額約500萬元。盡管數量不是很多,但這一過程中涉及平臺中400多位內容創作者,生產了600多篇內容,這些工作對于農產品的品牌塑造而言是個好的開始。
新榜聯合創始人、首席運營官李建偉也以去年上半年,該公司與中國扶貧基金會成立的扶貧項目“善品公社”為例分享了經驗。他們通過發動400多家自媒體參與,實現千萬級曝光,幫助四川雅安的黃果柑實現了上萬單的銷量,展現了內容電商在扶貧工作上的可為之處。在最美嚴選高級副總裁魯念看來,將內容和電商有效結合可以達到很好的扶貧效果,相較于傳統的電商平臺,內容電商最大的社會責任是解決了以往人們可能存在的信任顧慮。
正如上述提到的,當前很多貧困地區面臨的問題是,并非產品不夠好,而是不知道如何將優質的農產品信息向外傳遞。在WTO經濟導刊主編于志宏看來,除借助內容電商的渠道,其實很多媒體正是傳播信息的最好渠道。不過,在助力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媒體也要注意不能僅保持“一陣風”的熱度,更需要建立一套長效機制。
對于媒體扶貧的方式,中國社會扶貧網電商扶貧事業部總經理朱曉曦表示,中國社會扶貧網是一個集合了媒體與電商屬性的平臺,且平臺上線的商品僅集中在扶貧產品上。在此情況下,從定位上而言,中國社會扶貧網并不是要匯聚所有的流量,而是要實現先匯聚資源再分發資源,通過信息流動打破體系間的屏障,最終實現“1+1>2”的效果。
快手市場副總裁、快手行動總負責人陳思諾則結合在平臺人工智能方面的優勢,分享了快手如何在扶貧工作上做到流量精準分配的經驗。陳思諾介紹,在全國83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平均每5個人就有一個是快手用戶。正是基于農村用戶的規模優勢,通過大數據,快手更了解用戶需要什么,由此制定了用戶、環境和電商三位一體的扶貧形式。
新浪微博政務運營總經理李崢嶸表示,目前有關扶貧的詞條,每天閱讀量達到1500萬。可以發現,利用微博發布一些扶貧政策或者產品信息,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環節。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