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22 20:40:13
梁錦松認為,科技是未來的重心,香港和上海之間有競爭,但是更多是可以合作。
每經記者 夏冰 每經編輯 祝裕
二十年前,在香港與上海這兩顆璀璨明珠的映襯下,香港大學與復旦大學兩所百年名校,共同締結孕育出了香港大學-復旦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國際)項目。在這櫛風沐雨的二十年間,該項目融合滬港文化,集結兩校智慧,譜寫出一段段絢麗的商科“雙城記”。
面對日新月異的經濟發展趨勢,如何在把握雙城經濟發展的大格局下,審視香港和上海各自應扮演的角色?如何更好地促進滬港之間的合作與發展?10月21日,在上海召開的“復旦大學-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國際)碩士項目20周年慶典暨‘雙城記’論壇”上,論壇邀請了曾和項目有著深深淵源的嘉賓到場分享,為校友們帶來一場思想的盛宴。
《每日經濟新聞》注意到,當天論壇的主講嘉賓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先生,現任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新風天域集團聯合創始人及董事長,他在20年前曾為復旦大學-香港大學IMBA項目成立揭牌。當天,他帶來的“灣區產業融合及未來的‘雙城記’”主題演講中,主要從科技創新與人才兩大方面分析與展望了香港與上海的產業融合與發展。
梁錦松說,中國現在的經濟體量大約是美國的60%,“很可能在2035年左右跟美國差不多,以后可能會超越。”
“經濟的發展往后一方面是用創新或者是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增長,但這可能需要時間;另外一方面是行之有效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是過去四十年中改革開放最大的受益者。開放就是多跟全球不同的地方和地區做貿易、投資、交往等。”梁錦松如是指出。
與此同時,他也直言當前國際形勢在發生急劇的變化,因此,他判斷中國在短期甚至中期會在經濟上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梁錦松指出,全球60%的經濟活動是在灣區發展的,灣區是非常重要的城市群。香港和上海是國內最重要的兩個灣區。
“那這兩個灣區,該怎樣幫助國家渡過這個困難的時期,而且還可以贏得我們應有的增長?”
梁錦松分析,全球有三個大的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而香港所在的粵港澳灣區,與上海所在的杭州灣區,應該是上述3個大灣區的“綜合”。他認為,香港與深圳及其周邊地區,未來將有機會發展生物科技、IT方面的合作,而上海周邊在硬件方面可能比粵港澳灣區發展的還好,粵港澳灣區包括深圳、東莞在內,是全球最全的先進制造業集散地。“如果把香港跟深圳制造業合起來,加上杭州灣區,無論是哪個灣區,在功能上都能追上國際上三個大灣區。”
在談到雙城如何競合問題時,梁錦松認為,科技是未來的重心,香港和上海之間有競爭,但是更多是可以合作。
“香港是以自由市場為主,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得到國際投資者認可的;而上海基本上是國內發展最快的城市,是以國家的發展戰略為主,以國企為主,國際化程度比以前好多了,但是跟香港還是有一點距離。”梁錦松如是說道。
另外,香港和上海在人才方面,不僅有競爭,但更應該的是有合作,因為二者之間非常互補,比如在金融方面。香港允許同股不同權,滬港通深港通等等如果能夠有序的開放,可以幫助人民幣的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這個路是一定要走,香港已經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市場,怎樣跟上海這個最大的境內的人民幣市場連接起來,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多思考。另外,香港因為有國際經驗,還可以跟上海合作,用香港的標準或者國際標準,再配合國內的精英一流團隊,結合起來給人民的民生有更多的獲得感。”
因此,梁錦松建議,就當前面臨的很多全球矛盾,特別是在中美長期的矛盾來看,IMBA應該能夠做堅持改革開放的推動者,堅持在新的時期,特別是科技創新,進而讓整個社會是以ICE(即創新、創意、創業)為主的,參與推動。
“未來諸如復旦大學-香港大學IMBA項目培養人才上應該多通過MBA的課程的擴大,放到其他行政管理的課程,比如在香港現在推的ICE中去,因為ICE的人很可能都不是MBA的畢業生,我就覺得在MBA里面或者是在其他里面能夠推動ICE。”梁錦松如是說道。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