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0-31 19:06:44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深圳、山東等20余個省市設立了上市公司紓困基金。紓困,旨在針對融資難和股權質押風險等問題的民營上市公司,暫時化解流動性危機。
每經記者 梁宏亮 每經編輯 楊歡
圖片來源:攝圖網
紓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的舉措仍在進行中。
10月29日當地媒體報道,成都建立100億元上市公司幫扶基金,采取股權、債權等方式向上市公司及實際控制人提供資金支持,化解上市公司或實際控制人流動性風險。
就在剛剛,又有媒體爆出“湖南馳援方案已由財信金控牽頭在近日上交省政府,湖南省內馳援總資金規模或將超過百億元。”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浙江、深圳、山東等20余個省市設立了上市公司紓困基金。紓困,旨在針對融資難和股權質押風險等問題的民營上市公司,暫時化解流動性危機。
從年初至今,大盤目前的累計跌幅一度創下了2008年以來的最大年度跌幅記錄,“跌跌不休”不僅影響著上市公司的市值,還令進行了股權質押的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處于被平倉的風險中。
Wind數據顯示,截止10月17日,兩市共有2422家上市公司大股東存在股權質押未解押,占全部A股68.2%。質押總股數5984.73億股,較2018年初總質押4197.03億股出現增長。一旦強平,不僅會對二級市場股價形成直接沖擊,還會造成公司管理層的變更,市場的信心也會更加削弱。
股票質押風險性加劇,高層重視,地方馳援。
初招:國資接盤民企
今年開始,廣東、四川、河南、福建、北京等省級國資平臺,通過產業資本的方式入股、控股民營上市公司。
早些時候,四川國資平臺公司接手了盛運環保和新筑股份,深圳國資平臺公司大比例入手科陸電子、夢網集團、怡亞通等上市公司股權,受到市場廣泛關注。
浙江國資平臺公司擬以戰投身份入股英唐智控,山東省和江西省的國資平臺公司則分別“拿下”了當代東方和國旅聯合。近幾個月,河南國資平臺也頻頻出手。
國資平臺接手上市公司控股權、出手買殼,標志著國資監管從“管資產"向"管資本"轉變。
除了省級國資平臺,部分市縣級國資公司也紛紛進場A股。北京海淀區國資公司繼持有翠微股份29.71%股權、三聚環保33.96%股權之后,又拿下了金一文化的控股權。天海防務控股股東則將控股權轉讓給揚中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針對這種地方國資大規模入股民營上市企業的行為,有一些聲音認為,國資是在“抄底”收購公司。
對此,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彭華崗在央企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這只是在當前環境下國企和民企的一種正常的市場化行為,是國企和民企互惠共贏的一種市場選擇,不存在誰進誰退的問題。”
紓困:基金新打法
地方國資平臺公司援助上市公司后,十月的A股,整體行情依然保持著下跌趨勢。于是,各地開始嘗試新的、更為主動也更為全面的“營救策略”,這就是建立“紓困基金”。
出手最快的,是民營上市公司云集地——深圳。
10月13日左右爆出消息,深圳市政府出臺了促進上市公司健康穩定發展的若干措施,已安排數百億的專項資金,從債權和股權兩個方面入手,降低深圳A股上市公司股票質押風險。
從深圳此次政策的亮點來看,是股權質押率十分優惠。深圳市高新投的專項資金利率,不超過9%,股權質押率為6-7折,而目前券商質押比例平均為3.5折。
繼深圳之后,廣州、佛山、江門等市先后發布了國資馳援上市公司相關政策。
不只是這些廣東的城市,北京的海淀區、西城區也相繼發起設立100億規模的“紓困基金”,幫助民營上市公司化解股票質押風險。
目前來看,這些基金主要投向專注實體經營、業績良好、出現暫時流動性危機的優質民營上市公司。采取股權、可轉債等方式向上市公司提供資金支持,紓解上市公司或實際控制人流動性風險。據了解,該基金的設立不謀求控股權,不干預企業正常經營活動,一旦企業化解流動性危機后將適時退出。
浙江成立的紓困基金目標規模同樣是100億元。浙江還明確表示,收購股份原則上不以控股“拿殼”為目的,不改變實際控制人對上市公司的控制權,根據投前約定協議實現資本退出。目的在于緩解上市公司階段性現金流緊張和大股東股質融資平倉壓力。
在中西部地區中,成都率先采取措施馳援上市公司,出臺上市公司紓困幫扶八條政策措施,同樣也建立100億元上市公司幫扶基金。
不同的是,成都的“幫扶基金”會以市場化的形式運行——政府相當于中介機構,為金融機構和上市公司之間搭建橋梁,經過篩選后,再將相關上市公司推薦給機構。
效果:還需市場檢驗
深圳宣布馳援上市公司次日,深圳板塊掀起了漲停潮。10月15日,滬指低開震動下行,午盤時三大股指全線飄綠,而深圳板塊卻逆勢上揚,成為當日市場最大亮點。
不過,對于各地政府組建“紓困基金”的做法,各種聲音的反應不一。
在深圳拿出百億資金改善上市公司流動性之際,《證券時報》編委辦主任儲著勝撰文指出,
需要有一股外部力量來打破由股權質押等多因素所導致的上市公司流動性不足的惡性循環。由地方國資出手,來改善上市公司的流動性,這種做法是可取的。
在儲著勝看來,由國資平臺用市場化的方式進行運作,既有利于被施救的上市公司得到有效救助,又能確保政府部門不濫用公眾資源。并且,所選擇的上市公司都是行業屬性好、質地優良、有較好發展前景的公司,保證了國資平臺的資金投入,不管采取的是過橋貸款、委托貸款的形式,還是債權收購、股權收購形式,都是一種投資行為,而不僅僅是一種救助行為。
新京報快評則指出了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從長遠來看,這會不會鼓勵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在未來更加冒險?
因此,這篇文章認為,要根本解決問題,還得靠改善上市公司生存、發展的環境,改善經濟發展的整體環境。
城叔認為,此次地方政府馳援上市公司,不單單是“接盤”股票,而是直接將資金注入到了公司里,幫助改善公司的經營情況。在目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這種打法也許更加能夠起到“治本” 的作用。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