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1 21:06:39
智能化、大數據正逐步滲透到物流領域的每一個環節。而物流行業存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痛點,催化了智能設備市場的發展。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每經記者 李卓 實習記者 趙雯琪 實習編輯 王麗娜
智能化、大數據正逐步滲透到物流領域的每一個環節。而物流行業存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痛點,催化了智能設備市場的發展。
10月31日,智慧物聯網公司G7與普洛斯宣布共同出資組建合資公司,聯手打造適合中國物流行業市場需求的智能裝備資產管理平臺和共享平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4月,普洛斯就曾和G7合資成立新技術公司,研發基于自動駕駛等技術的智能重型卡車;6月,G7發布智能掛車產品,并于8月和壹米滴答達成合作,為壹米滴答提供智能掛車租賃服務。在物流智能裝備的布局上,兩家公司可謂動作頻頻。
“物流的智能裝備市場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需要提升整體智能化、批量資產投入來整合行業內規范的階段。”普洛斯金融總裁竇彥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包括對整體智能裝備發展標準、客戶需求、后市場提供服務和專業解決方案提供等方面都有比較好的發展空間。”
G7智能裝備業務總裁王晴童則坦言,智能裝備不僅是裝備本身還是經營模式在中國都是剛開始,多數物流公司在相關領域也有動作,大家走的路不一樣,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
打造智能裝備共享平臺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簽約現場獲悉,雙方共同出資組建的公司將打造標準化的智能裝備產品,并通過租賃業務的開展,進一步降低智能裝備的普及門檻,降低運輸企業的資金需求和使用成本。
竇彥紅表示,在智慧物聯網發展方面,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普洛斯和G7分別在不同的方向進行了探索,通過普洛斯提供金融服務和G7提供物聯網服務,對于普洛斯服務的物流企業來說也提供了非常好的信息技術,相關聯的企業也會有一個實時的管理效率的提升。
“如果每一家自己來做,比如普洛斯來做,在智能設備的體會、數據處理、物聯網技術能力方面都將面臨難題;而G7單獨做,持有這么多重資產在資金方面會匱乏,同時,廣泛的全國布局過程中會對園區有需求。”竇彥紅進一步表示,雙方聯手是一種新的合作模式,將對整個行業板塊產生新的促動。
官方資料顯示,成立于2016年8月的普洛斯金融,致力于為中小企業的物流及金融服務,注冊資本為4億美金。G7作為一家平臺型物聯網科技公司,基于物聯網平臺與AI技術提供智能車隊管理與智能裝備服務,致力于通過“AI+IA”(人工智能+智能資產)戰略提升產業效率。目前覆蓋客戶數量超過5萬家,連接車輛總數超過70萬輛,股東包括鐘鼎創投、騰訊、普洛斯等投資機構。
今年6月,G7推出智能掛車產品,通過物聯網和AI技術對傳統掛車進行改造,如今,包括廂式掛車、中置軸掛車在內的G7智能掛產品已完成向“數字貨艙”的演進,智能裝備成為物流行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
王晴童表示,短期內,合資公司將推動制定產品標準、對智能裝備全覆蓋售后服務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最終,雙方將打造智能裝備共享平臺,同時結合資本市場,提供資本管理服務平臺。
處于探索階段 專業化受到青睞
一直以來,中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費用12.1萬億元,占GDP比重為14.6%,依然高于發達國家,降本增效成為物流產業的關鍵詞。
業內已經形成共識,在中國物流企業由輕資產向重資產轉型的過程中,資金的投入、主機廠的支持、車隊的管理、車后資源等方面的協同,已經成為物流行業轉型躍遷的重要挑戰。
王晴童坦言,智能設備市場尚處于早期階段,還需要制定整個行業的標準,并對大中小的客戶進行全面覆蓋,難點在于整個渠道下沉裝備服務。不管是智能化裝備還是傳統裝備,卡車、掛車都是主要的運輸工具,未來要投入很大力氣和資源來重新打造體系。
不過痛點和挑戰的另一面則是巨大的機遇,不僅是G7與普洛斯,包括德邦、通達、滿幫在內的物流公司都在智能裝備上有一定的探索和布局。
10月底,中通進行了智能裝備、科技系統、主干線班車、服務質量等方面升級;滿幫則通過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提高貨運效率,打造連接人、車、貨三個維度的超級數據平臺,除此之外,京東、阿里菜鳥、蘇寧、亞馬遜、順豐等企業也紛紛加大對智慧物流的投入,以降低物流成本。
“正是因為物流行業存在成本和效率方面的痛點,催化了智能設備市場的發展。目前有很多公司都在進行智能裝備方面的探索,最后會變成怎樣的模式還不能確定。”王晴童表示,同時他認為,雖然智能裝備目前還處于市場早期階段,但是轉化時間、催化時間肯定很快,未來將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
竇彥紅則表示,這幾年物流在社會發展中提升速度特別快,互聯網和物流企業的發達,將物流行業提升到了物聯網時代,專業化逐漸在所有的投資里占據重要比例。未來,專業化的公司將獲得普遍青睞。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