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07 20:47:36
不斷關閉傳統商超賣場的華潤萬家正在尋求新的賽道,其中,小型商超和便利店成為了新的選擇。為了解決線下零售“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小而精的便利店成為活躍的零售下一代,他們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于社區,市場競爭愈加激烈。
每經記者 葉曉丹 每經實習編輯 魏官紅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不斷關閉傳統商超賣場的華潤萬家正在尋求新的賽道,其中,小型商超和便利店成為了新的選擇。
2018年年初,華潤萬家CEO徐輝提出,2018年,為重構新零售的產業生態并贏得用戶,華潤萬家將著力于四個發展方向,其中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小業態。
確實,為了解決線下零售“最后一公里”的痛點,小而精的便利店成為活躍的零售下一代,他們像毛細血管一樣滲透于社區。如果說傳統的大賣場大商場是零售業的一頭頭大象,那么這些隨處可見的便利店無異于是零售行業的“螞蟻雄兵”,在一點一點分食零售市場的份額。可與此同時,便利店的同位競爭和精細化管理問題正逐漸凸顯。
此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公布了《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便利店行業市場規模超1900億元,門店數量則從2016年的9.4萬家增長至10.6萬家,行業增速達23%。一些傳統商超在關店的同時,也在開店,不過新開的門店業態更趨于多元化,便利店成為了傳統商超爭相布局的業態之一,這也使得商超與便利店之間從錯位競爭變成同位競爭。例如物美社區店、永輝會員店、世紀華聯city life等。
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早在2015年,華潤萬家就曾公布在北京小業態發展方面的規劃,且表示未來在一二線城市中,為了最大化控制成本、精細化經營,華潤萬家將以業態小型化為主要方向在全國推廣。值得注意的是,在華潤萬家隨后新開的近300家門店中,大賣場只有25家,旗下小業態品牌社區超市樂購Express及便利店VanGO發展迅猛。
在如今的社區新零售時期,大量競爭者和資金進入社區便利店新零售市場,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目前,社區便利店、精品店等成為傳統商超的市場轉型突破口,零售巨頭包括大潤發、家樂福等紛紛試水布局便利店市場。
“除了來自房租的成本壓力,整個商品結構和客戶群的老化帶來客流減少,傳統大賣場受市場沖擊很大。”資深零售業觀察人士、靈獸傳媒創始人兼CEO陳岳峰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整個零售行業從幾年前就已經開始呈現出小業態的發展趨勢,精細化、細分品類越來越值得關注。”
“為了應對大賣場的蕭條,商超巨頭們除了線上與線下的聯動,社區化是另一個自救途徑。”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指出,“供應鏈與采購體系的完善是走社區化道路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不過,在陳岳峰看來,大型商超進軍社區化的便利店不太可能成為拯救整個企業的路徑,而更多的是作為一個有效的業態補充。其實,“小店”(社區化的便利店,下同)在產品精細化和運營方面的情況要比大賣場更為復雜。
“便利店是一個注重規模化的細分業態,需要較長的市場培養期。”陳岳峰告訴記者,目前,從大賣場轉到小業態,還處于摸索階段,做大賣場做的好并不意味著也能經營好“小店”,“小店”對供應鏈的要求要比大賣場的要求還要高。
11月5日,銀河證券研究院分析師李昂在其研報中提出,在消費結構升級和消費主力變遷的背景下,消費者有著年輕化、富裕化、理性化的明顯特征,消費潛力向低線城市下沉。中國零售商超消費出現了以下新趨勢:追求高品質、性價比和享受型、個性化消費,追求方便快捷的一站式服務,線上線下消費者的邊界逐漸模糊,購物渠道從割裂走向融合。
“消費端不斷倒逼產業端的創新與升級。”朱丹蓬告訴記者,“人們購物思維及購物的行為發生了根本變化,商家除了解決供應鏈的關鍵問題與完善采購體系,未來的重心也會越來越注重匹配新生代消費群體的喜好。”
據了解,今年以來,新零售戰火蔓延到線下后,傳統小型便利店、小業態成為資本搶占的投資熱點。便利店品牌方面,有全時、好鄰居、便利蜂、十足等本土品牌,還有7-11、羅森、全家等外資品牌。而目前阿里、騰訊、京東、蘇寧等電商巨頭以及老牌零售商巨頭企業紛紛進駐,使得數據獲取、位置、資本、產品等多方面競爭白熱化。
而就便利店自身運營而言,《2018中國便利店發展報告》提出,當前便利店運營成本快速上升,特別是租金和人工成本,中國便利店企業亟待提升管理精益性對抗成本上升。此外,還有商品結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等問題。
(實習生劉一璟對本文亦有貢獻)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