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6 17:14:12
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在演講中重點談到了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在去杠桿中的重要作用,他認為調整國有資本布局也是去杠桿的一個重要措施,建議國有資本在調整布局時,從那些對國計民生影響不太大的行業中退出來,進入到國家非做不可的領域中去。
每經記者 張祎 每經編輯 宋思艱
11月16日,由每日經濟新聞主辦的“2018第七屆中國上市公司高峰論壇”在成都舉行,800位商界精英、學者專家、私募大佬親赴盛會,圍繞“問道高質量增長新動能”這一主題,共商未來發展之道。
本屆峰會上,聯辦財經研究院專家、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以“調整國有資本布局”為題發表主旨演講,他認為,調整國有資本布局是去杠桿的一項重要措施,應該是下一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
許善達建議,國有資本可以從對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影響不太大、完全可以交由市場來自行運轉的領域退出,調整到國家非做不可、民營企業不愿意做或者投不起、資本金短缺的領域中去。同時他還強調,企業發展的核心是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在改革中應沿著這個方向前進。
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實施方案》,決定按照10%的比例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以充分體現基本養老保險代際公平和國有企業發展成果全民共享。
“調整國有資本布局,第一個任務可以從社保入手,劃轉國有資本給社保。”許善達在演講中指出,雖然劃轉國有資本、降低社保繳費率、實現全國統籌改革難度很大,卻對國家下一步繼續發展而言非常重要。
在許善達看來,社保制度經過多年的發展,仍面臨著一些問題,例如收不抵支、繳費率比較高等。較高的繳費率除了給職工本人增加繳費金額外,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也增加了很多,無論對于居民收入增長還是企業的發展,都有負面的影響。
據其介紹,由于歷史的原因,在計劃經濟時期,企業的社會保障形成了企業的利潤,轉換成國有資本。“我們認為,如果在計劃經濟時期這個社保形成了國有資本,那就應該由國有資本補償原來的欠賬。”許善達表示,現在國有資本的凈資產按照目前口徑還有40萬億元~50萬億元,劃轉10%就要劃4萬億元~5萬億元。如果把繳費率進一步降低,需要劃轉更多的國有資本。
許善達坦言,在這個改革的過程中,難度很大。國有資本的分布有級別,社保也有級別,有不同的架構,劃誰的資本,劃給誰使用,是一個難以處理的問題。另外,國有資本分布在很多企業中,有的企業是盈利的,有的企業可能是虧損的,甚至有的企業屬于國家一定要做的,但是資本金又不夠,再轉走一部分,經營就會遇到困難。
“劃轉國有資本、降低繳費率、實現全國統籌,這樣一個改革難度是很大的,但是我們認為這個改革對國家下一步繼續發展非常重要。”許善達在演講中認為,國有企業的發展、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令每一個就業職工可以受益,同時對于企業而言也能降低負擔。
在演講中,許善達還重點談到了調整國有資本布局在去杠桿中的重要作用,建議國有資本在調整布局時,從那些對國計民生影響不太大的行業中退出來,進入到國家非做不可的領域中去。
他表示,去杠桿是近年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項內容,但是對于去杠桿,很多人認為就是債轉股,這個看法是有片面性的。債轉股只是去杠桿的一個措施,并非唯一措施,其中調整國有資本布局也是去杠桿的一個重要措施。
許善達介紹,在一些城市調查發現,有的國有資本在一些不是很重要的領域里經營運轉,而一些非常重要的、對國家發展影響非常大的領域,資本金又嚴重不足,國有企業和政府也沒有多少資源去補充資本金。在這樣的情況下,帶來了企業高負債率、高融資成本,一些企業很難在市場上融資。
對此,許善達建議國有資本從那些對國計民生和國家發展影響不太大,完全可以交由市場來自行運轉的領域退出來,調整到國家非做不可、民營企業不愿意做或者投不起、資本金短缺的領域中去。這樣一來,有利于降低這些企業的資產負債率,減少融資成本,促使經營情況好轉。在他看來,部分民營企業在資本布局上做了一些跟主業毫無關系的事情,資產負債率很高,這樣的民營企業也應該有一個調整自己布局的動作。
許善達指出,一些企業雖然也在做主業,但同時投入了很大一部分人力物力等資源到非主業上,這對我們國家發展也是不利的。所以對于我們國家下一步發展而言,去杠桿是一個長期要解決的問題。無論是整體的國有資本還是民營企業,都要在下一個時期考慮資本布局如何調整。而收縮戰線、降低資產負債率、降低融資成本,這是下一個階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重要的方向,也是企業能夠在目前經濟水平發展態勢情況下應對困難、立于不敗之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措施。
許善達在演講中特別談到了資本調整中的方向問題。“下一個階段,中國發展主要要靠科技發展。無論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好,新動能也好,高質量發展也好,經濟轉型也好,不管用什么術語,核心一條,你要增加你企業的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只有沿著這個方向前進,你企業才能站得住。”
他認為,靠貸款擴大產能這條路,從2008年、2009年就已經走不下去了,勞動密集型企業基本上也開始萎縮,所以在這個改革時期,就是要增加產品和服務的科技含量。對于企業來說,融資也好、賺的錢再投入也好,都得往這個方向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