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生物醫藥投資迎“冷靜期” 資本瞄準創新性研發新風口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19 18:56:47

醫藥創新離不開資本的支持,雖然建信資本合伙人苑全紅認為行業現在是“一邊要踩剎車,一邊要踩油門”,但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下,“誰的駕駛水平高,誰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價值。”

每經記者 周程程    每經編輯 陳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沒有什么比“一邊踩油門,一邊踩剎車”這句話更能形象地比喻生物醫藥行業現狀的了。

“踩油門”說的是由于政策制度的支持鼓勵,生物醫藥行業正在全速發展。而“踩剎車”是指面對國家醫保對藥品降價要求趨嚴,行業所感受到的“涼意”。

在日前舉行的2018中國生物制品年會暨第十八次全國生物制品學術研討會(CBioPC)生物制藥投融資分會場上,不少投資人都開始以更加理性的目光審視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步伐。

生物醫藥行業已駛上高速公路

醫藥創新離不開資本的支持,雖然建信資本合伙人苑全紅認為行業現在是“一邊要踩剎車,一邊要踩油門”,但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下,苑全紅更愿意相信“誰的駕駛水平高,誰就可以做出很好的價值。”

在近年來國內藥品審評審批等一系列制度的改革與完善下,新藥研發迎來機遇期。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苑全紅形容,生物醫藥行業已從過去的“鄉村土路”駛上了“高速公路”。這其中,資本市場對新藥研發企業所秉持的開放且正面的態度無疑是加速器,讓活躍于生物醫藥行業的投資人及企業備受鼓舞。

今年4月,港交所對主板上市規則進行了較大修訂,允許未盈利或無營收的生物科技企業赴港上市。目前為止,已有歌禮制藥、百濟神州、華領醫藥、信達生物四家公司在港交所上市。此外,上海證券交易所將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的好消息也提振了行業信心。 

有機遇,但挑戰也不可小覷。在資本市場大門向生物醫藥企業敞開的同時,歌禮制藥、百濟神州、華領醫藥均已“破發”。

多位投資人認為,這里面既有宏觀因素影響,也有此前市場估值偏高的原因。“現在的市場估值不是有一點點貴,而是貴非常多。企業到香港上市投資人還虧錢了,很簡單,就是前面投貴了。所以大家都要調整。”國投創新董事總經理呂大忠說。

在苑全紅看來,這是市場不斷博弈與調整,最終走向成熟過程中的正常現象。從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生物醫藥公司的表現來看,上市后的幾年破發的比例也非常高。因為生物醫藥企業上市時處于研發階段,存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所以股價的波動會更為明顯。目前的股價大起大落是發展初期的正常情況,在經過公司定價和市場定價的不斷博弈調整后,成熟的市場將相對平穩。

跟從性研發轉向創新性研發 

除了考慮投資回報,政策的走向也會影響投資人對未來的預期。

近期,醫保通過談判、帶量采購等多種措施降低藥品價格,這對創新藥也提出了更高的降價要求。例如,近期17種抗癌藥納入醫保,平均降價幅度達56.7%。

但新藥研發因周期長、風險大等因素,資金的投入往往十分巨大。呂大忠表示,企業盈利和醫保控費如何平衡是長期存在的問題。

松禾資本醫健基金合伙人楊瑾指出,進醫保是把雙刃劍,在看到利好的同時也需要企業做好成本控制,考慮是否有足夠空間應對降價要求。并且,對藥企在定價、招投標、市場應用方面從銷售產品轉變為整個服務體系輸出也提出了挑戰。

通和毓承董事總經理倪琳也表示,過去要開發首創新藥,在做抗體的時候,對細胞株的產量并不是非常在意,覺得能夠做出來就不錯了。但現在不同了,要仔細綜合考慮生產量情況以及藥價能夠滿足集采的要求。

并且,過去進口藥在國內獲批上市往往比國外滯后5~10年,國內藥企也多采用“me-too”和“me-better”策略,選擇已上市或經臨床驗證、成藥性強、開發風險較小的成熟靶點,從而研制出同類產品,以價格優勢占領市場。

呂大忠在會上表示,對于企業和投資人來說,如果產品比較多是做“me-too”、“me-better”,那么盈利空間會變得越來越小。投資人應該多關注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因為只有這樣的企業抗風險能力、獲利能力才會更高一些。

但呂大忠也表示,行業中很多東西也在發生變化。他說,中國加入了國際人用藥品注冊技術協調委員會(ICH),這是個標志性的事件,國外藥品進入中國市場的速度在加快。過去中國的藥企可以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做仿制藥,但現在市場的大門打開了,國外的藥品在國內基本能夠做到同步上市。“如果你只是簡單模仿,沒有足夠的創新,甚至沒有國際創新能力,以后生存會比較困難。”他說。而這也倒逼藥企更加注重創新性的研發。

元禾辰坤董事總經理張涵表示,傳統上,很多藥企都重營銷輕研發,即使做研發更多的也是跟從性的研發,而不是創新性的研發。目前,這樣的模式已經具備轉變的契機,可以說“原創藥的春天到了”。

市場變得越來越理性 

不過,在苑全紅看來,并不用擔心醫保控費的問題。實際上在所有國家,藥品降價和醫保控費都是永恒的主題,但可以借此機會實現醫藥行業的機構調整。

苑全紅表示,中國處方藥市場規模約是1萬億元,其中創新藥占比不到20%,若按創新藥市場是2000億元來計算的話,其中75%的比例被跨國藥企占領,國產總量不會超過500億元。而剩下的8000億元市場中,中藥占據了3000億元到4000億元。

苑全紅指出,如果能夠把中國藥品結構調整好,即使醫保控費趨嚴,創新藥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首先,要按照臨床療效把無效藥調出,并通過一致性評價壓縮仿制藥的空間,降低仿制藥的價格。然后,不斷提高國產創新藥的比例。

而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環境面前,一些投資人也愈發趨于理性。

倪琳說,前段時間是有過熱的趨勢,投資人將會整體進入比較冷靜的階段,這對投資的專業性要求會越來越高。

張涵也認為,從投資機構的角度來講,短期之內可能會造成一定投資熱度的下降。“過去幾年,行業有過熱的趨勢,隨著市場調整性的政策出臺,包括資本市場相應的價格形成機制傳導到一級市場,(從而導致的)市場降溫是好事,市場會變得越來越理性,會往更加專業化的方向去發展。”

張涵指出,從長期的角度,仍對生物醫藥行業持看好態度。

呂大忠也表示,對于生物醫藥行業的前景以及在這個行業里投資的決心,是絕對不會變的。他強調:“我們的投資決策不會變化,不會太快,也不會太慢。我相信未來我們會有更多的投資。”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生物醫藥 投資 創新性 研發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