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2 21:24:22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央行自11月7日通過香港金管局CMU債券投標平臺發行兩期央行票據后,至今已有15日未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交易。
每經記者 張壽林 每經編輯 姚祥云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截至11月22日,央行公開業務操作已連續多日未開展。《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央行自11月7日通過香港金管局CMU債券投標平臺發行兩期央行票據后,至今已有15日未開展公開市場業務交易。
11月22日,人民銀行公開市場業務操作室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合理充裕水平,不開展逆回購操作。記者注意到,類似公告已連續多日發布,受到市場廣泛關注,這在今年較為少見。
央行公開市場操作已暫停多日,不過聯系到近日央行行長易綱的講話,對這一現象的理解也就一目了然了。本月初,易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人民銀行從宏觀上營造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使流動性合理充裕。在總閘門上,我們已四次降準,共釋放約4萬億元流動性,對沖了中期借貸便利等之后,凈放出了2.3萬億元流動性。”
易綱進一步分析稱:“總的‘龍頭’夠了,池子里的水也很多,流動性是合理充裕的。但今年另外一個工作就是怎么使這些流動性流到民營企業和最需要的地方。所以我們采取了‘三支箭’的政策組合。”
10月下旬,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專題會議,會議在關于做好當前金融工作方面強調了三大點。其中第一點即“實施穩健中性貨幣政策。要進一步增強前瞻性、靈活性和針對性,做到松緊適度,重在疏通傳導機制,處理好穩增長與去杠桿、強監管的關系。”表述中強調“重在疏通傳導機制”。
華創證券債券分析師王文歡近期在研報中提到,目前市場對于流動性的分歧在于是否會進一步放松,一部分認為經濟下行壓力仍大,需要進一步寬松的貨幣政策,比如再次降準甚至是降息;另一部分認為貨幣政策不會進一步放松,目前貨幣政策更加側重于疏通傳導機制,同時貨幣政策也面臨邊際上的約束,當然不會進一步放松也不意味著會明顯收緊,寬信用的傳導需要寬貨幣作為條件,未來貨幣政策將保持穩健中性,資金面保持相對寬松。
近日,央行公布的2018年10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初步統計,10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28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4716億元。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近日點評道,通常在經濟下行或壓力較大時,貨幣政策逆向偏松調整對于經濟企穩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在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同時,前期“金融去杠桿”等相關政策疊加實施后,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快速滑坡給實體部門融資帶來了不小的壓力。
截至目前,金融去杠桿可謂成效顯著,銀行的表外業務和同業業務明顯收縮。社融數據顯示,今年3月以來表外融資已持續8個月保持負增長,其中6月負增長6914億元為今年單月表外業務收縮之最。1~10月表外業務共減少融資2.57萬億元,而去年同期表外融資增加3.04萬億元。即使不考慮表外融資的增速靜態比較,約5.6萬億元的融資缺口必將給實體部門帶來不小的融資壓力。
連平分析道,可見經濟體杠桿率已出現走穩態勢。若現在繼續回到“大水漫灌”的老路上,此前去杠桿政策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有付之一炬的風險。因此,中央明確指出過堅決不搞大水漫灌,而是要求采取精準滴灌的方式引導資金流向,實現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回歸。央行三季度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里更是明確了“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緊適度,把好貨幣供給總閘門,在多目標中把握好綜合平衡,根據形勢變化及時動態預調微調”,這本身就是在強調絕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把重心放在優化結構和提升政策效果方面。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