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永久免费/亚洲大片在线观看/91综合网/国产精品长腿丝袜第一页

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專訪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地區間養老基金失衡會引發財政風險 防范之道在于實現全國統籌

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7 11:36:27

在十幾年以前,導致社會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工業基地退休工人比較集中,同時,它們的財政收入又不太好。但是,這些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小了。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40年間,中國已經織成了一張全球最大的保障網,從單位包辦到社會保障,社保領域的改革奮勇前行。

回望40年,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社保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們走了哪些彎路?做實個人賬戶為何沒有得到推廣?是否應該給農民工建立獨立的社保制度?地區間養老基金失衡會引發哪些后果?又該如何解決?

為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中國社保領域的資深專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請他為我們解讀我國社保制度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社保基金投資方案高效出爐

NBD:您覺得社保制度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領域的改革讓您印象深刻?

鄭秉文:社會保障主要是自1997年以來近20年的發展。因為1997年之前社保試點基本都在地方實行,碎片化比較嚴重。1997年到2001年,五項保險都開始實行制度統一,最后形成了全國統一的政策。所以這20年來是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20年來有很多事情值得回憶,其中有兩件事必須挑出來講。

在社保制度改革過程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問題,當時未必能提出解決辦法來,有的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但學者一提出來,在決策層推進還是比較快的。比如說,2010年9月,我寫了一個內參,題目是《兩萬億社?;鸫媪咳绾伪苊赓H值》,分管的副總理作了批示,然后人社部召集了十來個人開了一個小范圍的研討會。會議效率非常高,就開了半天。我們十來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分別把全世界的社?;鹜顿Y模式分成三類,解釋清楚遞交給人社部,再由人社部遞交給決策層。

此后半年多,決策層就基本確定準備建立投資體制。后來有些學者對社?;疬M行投資不太理解,認為“養命錢”應該萬無一失,不該投資資本市場。再加上其他原因,這件事情就擱置了一段時間。待時機合適時,2015年,這件事又提到了案頭,并且在2015年8月出臺了建立投資體制的文件,文件總體上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從投資體制建設案例來看,決策層的效率非常高,學界和決策層的互動是良性的,并且學界能為決策層提供很好的建議,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重要體現。

但是,在我印象當中,也有一些問題,由于體制的原因,一直很難解決。比如社會保險基金征繳體制,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地方開始試點,社?;鸬恼骼U體制就是碎片化的,分成社保征繳和稅務征繳兩大塊。

1999年,在起草和制訂《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過程中,稅務部門和社保部門有過爭論,最后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只是籠統地規定,每個省份由一個部門來征繳,具體由各省份自己選擇并決定。這是第一次爭論。第二個回合是2006年到2010年長達4年的《社會保險法》的起草過程。整個過程我基本都參與了,在各個階段都面臨激烈的爭執,最后社會保險法通過,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第三個回合是3年前營改增時又提出了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今年3月,這個論證才算塵埃落定。從雙重征繳20年來的結果就可以看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是非常難的。

做實個人賬戶沒有得到推廣

NBD:在一些關鍵的社保制度改革中,是不是也存在很多爭議呢?

鄭秉文:社保改革中有沒有一些爭議?我講兩個例子,有些爭議取得共識,成為成功的經驗,但也有的存在一些爭論,最終成為教訓。

在2004~2008年這幾年,農民工的數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都非常快,農民工退保越來越多,所以,給農民工建立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呼聲就越來越高。于是在學界就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主張給農民工建立單獨的、獨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不應該這樣做,而應該讓農民或是在家鄉參加農村保險制度,或是在城鎮打工時參加城鎮保險制度,隨著他們身份的轉變而參加相應的保險制度。如果建立單獨的制度,貌似有利于農民工,實際上單獨制度是有嚴重的職業隔離傾向的,也是一種社會排斥。在發達國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形成路徑依賴,日后就很難解決,對這個群體的利益是有損害的,也不利于全國社會保障制度一盤棋,更不利于全國勞動力大市場的形成,容易讓制度碎片化。

我反對給農民工建立一個獨立的制度。這個問題一直爭執到2008年11月。當時正好剛剛開完第三屆全國社會保障論壇,當時人社部主要領導召集專家開會討論,馬上就要定下來。果然這件事情很快就定下來了,最后主管部門決定,農民工不單獨建立保險制度。

當然也有一些爭論,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局部利益的原因、認識問題角度的原因等,沒有得到解決,走了一段彎路,留下了一些病灶。比如說:關于做實個人賬戶。從2001年做實個人賬戶試點開始,有些專家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統賬結合制度下個人賬戶是做不實的。根本原因是它違背了生物收益率的定律。因為做實個人賬戶的投資體制沒有跟上,收益率將會非常低,久而久之導致政府和賬戶持有人,甚至企業,都對做實個人賬戶沒有積極性。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最后并沒有推廣開。

在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沒有提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取而代之的是“完善個人賬戶制度”。我覺得這樣的轉變,雖然中間走了一些彎路,但是最終決策層還是正確地、及時地做出了一個符合實際的決定,這是非常好的,給參保人利益的損失劃了一個句號,也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例如,轉入名義賬戶之后,記賬的利率高達8.31%,這對參保人是非常有利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遲退休方案未如期公布

NBD: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保領域的改革步伐是不是明顯加快了,未來改革的方向在哪呢?

鄭秉文:十八大以來,我國社保改革步伐確實明顯加快。有的改革是非常明確的,比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面對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做出的決定,無論從學術角度講、符合國情的角度講,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角度來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在于如何落實、何時落實。

社會保險費征繳體制的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終于落實了,統一由稅務部門來征繳。我覺得這個改革力度很大。

但是,有的領域也不像社會保險費征繳體制改革這樣順利。比如說,2013年,人社部就曾提出,提高退休年齡方案將在2018年公布,在2022年啟動。但現在方案仍未公布。而社會保障的一些改革,如果不抓緊的話,改革的窗口就會越來越小,最后可能會不了了之。

NBD:近年來,有些省份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問題愈發嚴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保障基金制度的可持續?

鄭秉文:在十幾年以前,導致社會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工業基地退休工人比較集中,同時,它們的財政收入又不太好。但是,這些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小了。

影響收不抵支的因素,越來越明顯地由人口的流動造成。本來十幾年以前人口的流動規模不是很大,社保制度覆蓋面也不是很大,所以人口流動的因素對社?;鹪斐傻挠绊憶]有現在這么大?,F在,經濟落后地區人口勞動力都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為發達地區的收入比較高,這是市場經濟規律的結果,是勞動力市場的自然規律。

那么面對勞動力流動的規律,如何改革社保制度,讓它適應人口流動的客觀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人口流動不利于社?;鹁獍l展,對有些地區基金平衡造成了威脅?因為統籌層次低,如果實現全國統籌的話,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任何國家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包括美國的經濟也不是全國完全一致,美國北部和東北部就比較發達,南部尤其西南部就相對落后。但是,美國不存在養老保險基金地區失衡的問題,它的統籌層次是全國統籌,基金是由聯邦政府來掌控,最后由聯邦政府進行統一使用。中國不一樣,統籌層次低,社?;鹪谌丝诹鲃拥臎_擊下,失衡現象是必然的。所以解決地區失衡的根本措施就是實現全國統籌。

決策層明確提出,在2020年實現省級統籌。為了解決地區失衡問題,我國實施了中央調劑制度,對社保基金地區失衡起到比較明顯的緩解作用。如果說調劑制度是第一步,那么2020年實現省級統籌就是第二步,最終實現全國統籌就是第三步。這是解決我們統籌層次低和基金地區失衡的重要的“三步走”策略。盡管“三步走”的時間可能拉得很長,但是我覺得也是符合國情的。

地區間的養老基金失衡,個別地區收不抵支問題越來越嚴重,后果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給財政帶來嚴重的風險,財政補貼逐年增加。所有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都是通過調整參數或者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的,沒有國家是財政完全兜底的,在制度設計上,這顯然是一個“落后”的制度,這種制度是不可持續的。

NBD:和國外相比,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勢在哪里,國外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鄭秉文:與國外相比中國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舉國體制。比如我剛才講的社會保險制度出現問題了,財政可以不遺余力地來進行介入、干預、補償,這個方面我們是做的很好的。在全球幾次金融危機期間,我們的財政體制都發揮了非常好的支持作用。但問題也出在這里。

發達國家社保制度就是科學決策,科學決策的基礎就是預測,對人口、經濟發展、移民等諸多制度外因素的預測。制度未來能夠運轉到什么程度,收入和支出是否出現缺口,需要提前多少年調整什么參數等,這些是決策科學化的基礎體現,沒有這些,決策科學化是空中樓閣。風險就會隱藏起來,時機來了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與國外相比,我們的優勢是舉國體制,我們的不足是要加強決策科學化,我們的前進方向應該是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盡快把決策科學化、制度精算技術等很好地引入到社保制度當中來。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40年間,中國已經織成了一張全球最大的保障網,從單位包辦到社會保障,社保領域的改革奮勇前行。 回望40年,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社保制度改革過程中我們走了哪些彎路?做實個人賬戶為何沒有得到推廣?是否應該給農民工建立獨立的社保制度?地區間養老基金失衡會引發哪些后果?又該如何解決? 為尋求這些問題的答案,《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了中國社保領域的資深專家——中國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請他為我們解讀我國社保制度的“前世今生”。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社保基金投資方案高效出爐 NBD:您覺得社保制度發展的過程中,有哪些領域的改革讓您印象深刻? 鄭秉文:社會保障主要是自1997年以來近20年的發展。因為1997年之前社保試點基本都在地方實行,碎片化比較嚴重。1997年到2001年,五項保險都開始實行制度統一,最后形成了全國統一的政策。所以這20年來是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20年來有很多事情值得回憶,其中有兩件事必須挑出來講。 在社保制度改革過程當中,我們能看到很多問題,當時未必能提出解決辦法來,有的已經拖了很長時間,但學者一提出來,在決策層推進還是比較快的。比如說,2010年9月,我寫了一個內參,題目是《兩萬億社?;鸫媪咳绾伪苊赓H值》,分管的副總理作了批示,然后人社部召集了十來個人開了一個小范圍的研討會。會議效率非常高,就開了半天。我們十來個人分成三個小組,分別把全世界的社?;鹜顿Y模式分成三類,解釋清楚遞交給人社部,再由人社部遞交給決策層。 此后半年多,決策層就基本確定準備建立投資體制。后來有些學者對社?;疬M行投資不太理解,認為“養命錢”應該萬無一失,不該投資資本市場。再加上其他原因,這件事情就擱置了一段時間。待時機合適時,2015年,這件事又提到了案頭,并且在2015年8月出臺了建立投資體制的文件,文件總體上符合中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所以從投資體制建設案例來看,決策層的效率非常高,學界和決策層的互動是良性的,并且學界能為決策層提供很好的建議,在這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我覺得這是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的重要體現。 但是,在我印象當中,也有一些問題,由于體制的原因,一直很難解決。比如社會保險基金征繳體制,從上世紀90年代初地方開始試點,社?;鸬恼骼U體制就是碎片化的,分成社保征繳和稅務征繳兩大塊。 1999年,在起草和制訂《社會保險費征繳暫行條例》的過程中,稅務部門和社保部門有過爭論,最后這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只是籠統地規定,每個省份由一個部門來征繳,具體由各省份自己選擇并決定。這是第一次爭論。第二個回合是2006年到2010年長達4年的《社會保險法》的起草過程。整個過程我基本都參與了,在各個階段都面臨激烈的爭執,最后社會保險法通過,這個問題還是沒有解決。第三個回合是3年前營改增時又提出了這個問題,產生了爭論。今年3月,這個論證才算塵埃落定。從雙重征繳20年來的結果就可以看出:我國的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是非常難的。 做實個人賬戶沒有得到推廣 NBD:在一些關鍵的社保制度改革中,是不是也存在很多爭議呢? 鄭秉文:社保改革中有沒有一些爭議?我講兩個例子,有些爭議取得共識,成為成功的經驗,但也有的存在一些爭論,最終成為教訓。 在2004~2008年這幾年,農民工的數量逐年增加,每年增加的都非常快,農民工退保越來越多,所以,給農民工建立獨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呼聲就越來越高。于是在學界就出現了兩種觀點:一種主張給農民工建立單獨的、獨立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另外一種觀點認為不應該這樣做,而應該讓農民或是在家鄉參加農村保險制度,或是在城鎮打工時參加城鎮保險制度,隨著他們身份的轉變而參加相應的保險制度。如果建立單獨的制度,貌似有利于農民工,實際上單獨制度是有嚴重的職業隔離傾向的,也是一種社會排斥。在發達國家也存在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一旦形成路徑依賴,日后就很難解決,對這個群體的利益是有損害的,也不利于全國社會保障制度一盤棋,更不利于全國勞動力大市場的形成,容易讓制度碎片化。 我反對給農民工建立一個獨立的制度。這個問題一直爭執到2008年11月。當時正好剛剛開完第三屆全國社會保障論壇,當時人社部主要領導召集專家開會討論,馬上就要定下來。果然這件事情很快就定下來了,最后主管部門決定,農民工不單獨建立保險制度。 當然也有一些爭論,由于種種原因,包括局部利益的原因、認識問題角度的原因等,沒有得到解決,走了一段彎路,留下了一些病灶。比如說:關于做實個人賬戶。從2001年做實個人賬戶試點開始,有些專家就持懷疑的態度,認為統賬結合制度下個人賬戶是做不實的。根本原因是它違背了生物收益率的定律。因為做實個人賬戶的投資體制沒有跟上,收益率將會非常低,久而久之導致政府和賬戶持有人,甚至企業,都對做實個人賬戶沒有積極性。做實個人賬戶的試點最后并沒有推廣開。 在2013年《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就沒有提做實個人賬戶試點,取而代之的是“完善個人賬戶制度”。我覺得這樣的轉變,雖然中間走了一些彎路,但是最終決策層還是正確地、及時地做出了一個符合實際的決定,這是非常好的,給參保人利益的損失劃了一個句號,也算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例如,轉入名義賬戶之后,記賬的利率高達8.31%,這對參保人是非常有利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延遲退休方案未如期公布 NBD: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社保領域的改革步伐是不是明顯加快了,未來改革的方向在哪呢? 鄭秉文:十八大以來,我國社保改革步伐確實明顯加快。有的改革是非常明確的,比如《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面對社會保障體制的改革做出的決定,無論從學術角度講、符合國情的角度講,還是經濟體制改革和社會體制改革角度來講,都是非常好的。問題在于如何落實、何時落實。 社會保險費征繳體制的問題,在今年全國兩會終于落實了,統一由稅務部門來征繳。我覺得這個改革力度很大。 但是,有的領域也不像社會保險費征繳體制改革這樣順利。比如說,2013年,人社部就曾提出,提高退休年齡方案將在2018年公布,在2022年啟動。但現在方案仍未公布。而社會保障的一些改革,如果不抓緊的話,改革的窗口就會越來越小,最后可能會不了了之。 NBD:近年來,有些省份養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問題愈發嚴峻,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如何保障基金制度的可持續? 鄭秉文:在十幾年以前,導致社會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老工業基地退休工人比較集中,同時,它們的財政收入又不太好。但是,這些因素隨著經濟的發展,影響越來越小了。 影響收不抵支的因素,越來越明顯地由人口的流動造成。本來十幾年以前人口的流動規模不是很大,社保制度覆蓋面也不是很大,所以人口流動的因素對社保基金造成的影響沒有現在這么大?,F在,經濟落后地區人口勞動力都流向經濟發達的地區,因為發達地區的收入比較高,這是市場經濟規律的結果,是勞動力市場的自然規律。 那么面對勞動力流動的規律,如何改革社保制度,讓它適應人口流動的客觀要求,這是非常重要的。為什么人口流動不利于社?;鹁獍l展,對有些地區基金平衡造成了威脅?因為統籌層次低,如果實現全國統籌的話,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任何國家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包括美國的經濟也不是全國完全一致,美國北部和東北部就比較發達,南部尤其西南部就相對落后。但是,美國不存在養老保險基金地區失衡的問題,它的統籌層次是全國統籌,基金是由聯邦政府來掌控,最后由聯邦政府進行統一使用。中國不一樣,統籌層次低,社?;鹪谌丝诹鲃拥臎_擊下,失衡現象是必然的。所以解決地區失衡的根本措施就是實現全國統籌。 決策層明確提出,在2020年實現省級統籌。為了解決地區失衡問題,我國實施了中央調劑制度,對社?;鸬貐^失衡起到比較明顯的緩解作用。如果說調劑制度是第一步,那么2020年實現省級統籌就是第二步,最終實現全國統籌就是第三步。這是解決我們統籌層次低和基金地區失衡的重要的“三步走”策略。盡管“三步走”的時間可能拉得很長,但是我覺得也是符合國情的。 地區間的養老基金失衡,個別地區收不抵支問題越來越嚴重,后果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說,給財政帶來嚴重的風險,財政補貼逐年增加。所有國家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都是通過調整參數或者結構性改革來實現的,沒有國家是財政完全兜底的,在制度設計上,這顯然是一個“落后”的制度,這種制度是不可持續的。 NBD:和國外相比,我國社會保障制度優勢在哪里,國外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鄭秉文:與國外相比中國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舉國體制。比如我剛才講的社會保險制度出現問題了,財政可以不遺余力地來進行介入、干預、補償,這個方面我們是做的很好的。在全球幾次金融危機期間,我們的財政體制都發揮了非常好的支持作用。但問題也出在這里。 發達國家社保制度就是科學決策,科學決策的基礎就是預測,對人口、經濟發展、移民等諸多制度外因素的預測。制度未來能夠運轉到什么程度,收入和支出是否出現缺口,需要提前多少年調整什么參數等,這些是決策科學化的基礎體現,沒有這些,決策科學化是空中樓閣。風險就會隱藏起來,時機來了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與國外相比,我們的優勢是舉國體制,我們的不足是要加強決策科學化,我們的前進方向應該是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盡快把決策科學化、制度精算技術等很好地引入到社保制度當中來。
社保 制度 改革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