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8-11-29 22:07:39
11月28日,臺灣地區最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宣布進行裁員,預估影響各廠區直接間接員工人數約916人。加上9月宣布先與300多名員工提前解約,公司裁員已超1200人。已經3個年度虧損的茂迪,不再追求規模擴大,正尋求輕資產之路。
每經記者 蘇杰德 實習生 涂悅清 每經編輯 文多
“本次調整為茂迪不得不進行的改革,也是沉痛的決定。”11月28日,臺灣地區最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宣布進行裁員,“考量現有人力配置與產能規模落差過大,擬進一步精實組織架構,預估影響各廠區直接間接員工人數約916人,將于明年1月28日調整完成”。
裁員、停產一系列措施皆是為了轉型,成本劣勢是它轉型的主要原因,而今年“531”光伏新政則加快了茂迪的轉型步伐。
國金證券的研報介紹,臺灣光伏電池片產能僅次于大陸,且60%~70%訂單銷往大陸或大陸廠商在東南亞的海外組件廠。臺灣電池片產能因建設早而設備效能低,且各家產能較小,導致成本管控水平完全不具備競爭力,近年來,在低成本產能的競爭及下游供應鏈價格下降的雙重壓力下,臺廠已多數處于虧損狀態。
茂迪裁員對于處于變化期的光伏行業來說,無疑是一個“重磅消息”。
11月28日,臺灣最大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茂迪宣布:“考量現有人力配置與產能規模落差過大,擬進一步精實組織架構,預估影響各廠區直接間接員工人數約916人,將于明年1月28日調整完成。”
茂迪稱,自今年年中開始,因光伏市場劇烈波動,公司采取一系列精簡組織及人力調整計劃,進行精實管理、活化資產及去杠桿化改革。由于“531”光伏新政對于產業影響及景氣循環波動影響重大,茂迪將公司改革的重點放在調整產能規模并集中管理。
這已不是茂迪今年第一次宣布裁員,公司9月宣布先與300多名員工提前解約。當時茂迪解釋稱,面對市場的波動與不確定性,本公司為改善公司競爭力,將計劃調整體質規模并落實精實管理,以提升整體營運績效。茂迪將對人力短期內配置進行調整。此次被裁的員工因屬補充性人力,在產業沖擊的當下,為本次主要調整的對象。
但茂迪近幾個月的調整看似并不順利,公司在公告中稱,由于調整無法一步到位,有一定的進程與步驟,才陸續有了一些“異動”。
此前,茂迪稱因訂單急劇縮減,選擇關停其位于江蘇昆山的子公司茂迪(蘇州)新能源有限公司。《中國經營報》報道稱,8月24日,該廠區已經處于停工狀態。留守的員工介紹,停產之后,員工一部分跳槽到了周邊其他企業,一部分則選擇了返鄉。
通過關停公司、裁員等措施,茂迪的整個經營戰略也發生了重大變化。茂迪在11月28日的公告中稱,經歷半年的規模調整后,臺灣廠區將鎖定生產太陽能高效電池及模塊產品,下游則持續發展太陽能系統,主攻利基產品,不再追求規模擴大。
茂迪營運的重心由太陽能電池逐漸轉為下游的太陽能模塊與系統,將成為一家輕資產公司。
轉變為輕資產公司對茂迪來說影響如何,本次裁員涉及哪些工廠?《每日經濟新聞》記者11月28日也曾致電茂迪,但截至發稿時暫未收到回復。
茂迪在1981年以設計及生產高級測量儀器起家,1999年跨入太陽能電池產制領域,成為臺灣地區第一家晶體硅太陽能電池制造商,致力于研發與制造高質量的太陽能電池及太陽能應用產品。時至今日,茂迪是臺灣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商之一。
2014年后,公司一直處于虧損狀態。茂迪公告顯示,第三季度營業收入25.19億新臺幣,同比去年的62.62億新臺幣減少了超過60%。利潤方面,第三季度凈虧損13.26億新臺幣,而去年第三季度虧損是3.37億新臺幣。
臺灣光伏工廠成本一直較高,光伏工廠也早已開始求變。
為了應對大陸工廠的競爭,去年10月,臺灣電池片主要廠商昱晶、新日光、升陽光電宣布合并,由新日光合并吸收其他兩家并更名為聯合再生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合并后已經取得一定效果,今年前十個月累計營收為100.32億新臺幣,同比增加23.54%。
此外,今年的外部情況出現新的變化。“531”新政等政策因素,導致茂迪不得不收縮戰線。
茂迪營收約九成來自光伏電池,大約一成來自光伏組件。而按區域看,約一半的營收來自大陸。國金證券研報介紹,“531”新政后下游裝機需求下降,使一體化組件廠被迫收縮資本開支、放慢產能技改升級節奏。
除了國家層面政策因素,歐洲的政策也在影響茂迪。
國金證券研報還提到,歐洲“雙反”已于9月結束,最低限價機制取消后,原先歐洲市場在售組件的主要電池片來源——中國臺灣電池片在效率及成本方面均不具備競爭力,預計中國大陸產電池片將快速奪回歐洲市場份額。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