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8-11-30 21:43:03
近900億險資紓困資金打響第一槍,通威股份獲國壽資產舉牌。
通威股份11月30日晚間公告,國壽資產通過“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賬戶,以大宗交易形式,購買公司股份7397.63萬股,占總股本1.91%。“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作為保險行業首只參與化解股票質押風險專項產品10月29日宣布成立,目標規模達200億。
國壽資產表示,未來12個月沒有增持計劃,此次增持是看好公司潛力,也是落實《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除此之外,太平資產、人保資產、陽光資產、新華資產等險資也分別宣布成立專項紓困產品,累計合計規模已逾860億元。
作為多晶硅龍頭,通威股份以農業及太陽能光伏為主業。“5·31新政”出來之后,很多光伏企業停工、產品價格大幅下調、相關個股股票大跌,就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市場是否還能夠支持光伏產業發展被外界高度關注。
11月30日晚,通威股份公告,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簡稱“國壽資產”)發行并管理的“中國人壽資管-工商銀行-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第2期)”賬戶(簡稱“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賬戶)于2018年11月30日,通過大宗交易形式,增持公司7397.63萬股,約占總股本1.91%。同時上述股份鎖定6個月不轉讓。
按照11月30日通威股份收盤價8.48元計算,上市增持耗資6.27億元。
本次增持后,國壽資產所管理的賬戶合計持有通威股份1.91億股,約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5%。除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持股7397.63萬股外,國壽資產-滬深300和中國人壽-股份分紅分別持股0.4萬股和1.2億股。公告顯示,國壽資產未來12個月內,目前沒有繼續增持通威股份的計劃。
國壽資產本次增持通威股份的股票,主要看好行業和公司的長期發展潛力,同時也是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要求以及銀保監會《關于保險資產管理公司設立專項產品有關事項的通知》精神,積極服務實體經濟。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舉牌的“國壽資產-鳳凰系列專項產品”大有來頭。
10月19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表示允許保險資金設立專項產品參與化解上市公司股票質押流動性風險。十天后,10月29日,中國人壽已設立保險行業首支專項產品“國壽資產-鳳凰系列產品”,并經中保保險資產登記交易系統有限公司完成登記,目標規模達200億。
據了解,“國壽資產—鳳凰系列產品”將按照市場化原則,發揮國壽資產專業化投資能力,以股權和債權等靈活多樣的投資方式,向有前景、有市場、有技術優勢但受到資本市場波動或股權質押的影響,暫時出現流動性困難的優質上市公司提供融資支持。該專項產品將采取“分期發行”的方式發行,成熟一期,發行一期。
事實上,保險業紓困上市公司股權質押風險正在加速推進。
截至目前,已有國壽、人保、太平、陽光、新華、泰康等多家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先后設立了紓困系列專項產品并完成登記手續,合計規模逾860億元。
最早發起為民企紓困的深圳,更由監管部門出面,召集險資支持民企發展。據報道,日前深圳證監局聯合深圳銀保監局(籌)召集深圳地區14家經營規模較大的保險公司及4家保險資管公司召開座談會。轄區各保險機構要高度重視保險業參與化解上市公司大股東股票質押風險工作。
入市舉牌上市公司的資金并非僅有險資一家。
除通威股份外,Wind數據顯示,11月以來舉牌上市公司案例激增,至今已有7起。安徽合力貨獲匯豐銀行舉牌,龍凈環保獲陽光集團舉牌,后者持股比例達到25%;恒順眾昇獲公司總裁賈曉鈺二度舉牌,持股比例超10%;鴻利智匯獲金舵投資舉牌;*ST尤夫獲專項解困基金舉牌,持股達到5%;珠海中富獲新絲路進取一號舉牌;海利生物獲“牛散”章建平舉牌。
今年三季度末險資持股比例較高的公司(剔除金融類企業)
今年A股出現明顯的調整,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滬指一度探至2449點,上市公司質押爆倉事件時有出現,而部分優質標的遭到市場“錯殺”,投資價值逐步浮現。
11月18日晚間,安微合力公告獲匯豐銀行舉牌,也讓匯豐銀行成為今年首家在A股舉牌的QFII機構,打響了外資抄底A股第一槍。匯豐銀行還出現在量子生物、工業富聯、寧德時代和德邦股份的前十大流通股東名單中。
川財證券統計顯示,目前國內共有316家QFII、累計獲批1004.6億美元,單只標的持股數最多和持股市值最高為北京銀行。今年三季度QFII共投資280只滬深兩市股票,持股數100.46億股,持股市值1380.1億元。
中泰證券研究指出,2018年三季度有149家上市公司獲得QFII新進或者增持。其中,電子、醫藥生物、機械設備、傳媒、交通運輸5個行業新進或增持的上市公司都超過10家。QFII三季度新進了萬科A、通化東寶、分眾傳媒等傳統基金重倉股;同時QFII三季度增持了一批優質成長股,如海康威視、歌爾股份、工業富聯、寧德時代等。
證券時報 康殷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